二、突出问题导向,增强党内政治生活针对性
列宁说过,“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而不应当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并认为这是一个“不容置辩的真理”。审视时代发展的要求,针对自身存在的问题加强党内教育,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大优势。毛泽东也曾说过:“对于在职干部的教育和干部学校的教育,应确立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的方针,废除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换而言之,加强党的建设要坚持问题导向,全面从严治党要坚持问题导向,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必须突出问题意识,以问题为导向谋篇布局,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针对性。
在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实践中,问题导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坚持问题导向、注重解决问题既是辩证唯物法的理论品质,更是保证党内政治生活取得实效的关键。
马克思曾指出:“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对于什么是问题,毛泽东同志站在唯物辩证法的高度做过界定:“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也深刻指出:“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我们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正视问题是共产党人应有的品格,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突出问题导向的理由也正在于此。同时,突出问题导向反映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内在要求。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来看,问题导向也就是实践导向。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问题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问题既是认识产生的逻辑起点,也是认识发展的重要动力。正如恩格斯所言:“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种需要”往往以一定的问题出现,实际上就是解决问题的需要。在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方面,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体现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问题恰恰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切入点、基础、中介,实际中的问题有待理论上的回答,理论上的问题需要实际中的解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学要带着问题学,做要针对问题改”,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在党的95年发展历程中,每当党的事业发展到新的阶段,我们党总会结合不断发展的实际、着眼于要解决的突出问题而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水平。这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一条最宝贵的经验。比如在大革命时期,毛泽东针对我们党以
农民占多数的客观实际,提出从思想建党的建党方针,并针对旧式军队的不良影响,逐步提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纪律要求。20世纪40年代初,针对党内存在的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问题,我们党发动了延安整风运动。正因为有明确的问题针对性,整风运动取得了显著成效,大大增强了党的战斗力,为夺取抗战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了重要思想基础。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党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适应党的事业发展的需要,我们党逐步走向制度治党,通过制度化、规范化实践来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大大增强了党员队伍和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摆在突出位置,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通过“反四风”,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等方式加强党的建设,这些举措都带有明显的问题导向,都是为了解决特定的问题。就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成效而言,严肃党内政治生活需要在解决问题中实现。先进性和纯洁性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依靠千千万万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来体现,需要党员不断锤炼党性。我们党历来重视党员党性的锤炼,而且强调通过解决实践问题来锤炼党性。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曾论述过“共产党员修养的方法”:“要在革命的实践中修养和锻炼,而这种修养和锻炼的唯一目的又是为了人民,为了革命的实践。”1980年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正式采用“党内政治生活”概念。此后,党的十二大党章及以后党章的总纲中也明确提出“党在自己的政治生活中正确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在原则问题上进行思想斗争,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无论是批评与自我批评,还是开展思想斗争,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解决问题,既包括思想层面的问题,也包括实践层面的问题。因此,对于党内政治生活来说,形式可以很活泼,但必须要有实际内容,即解决客观存在的问题。唯有如此,党内政治生活才会形成既严肃又活泼的局面,并在这一过程中推动党的进步。从某种意义上讲,“严肃”和“问题”是高度关联的,解决问题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主旨所在,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党内政治生活难以称得上是严肃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视当前党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把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党内政治生活出现了许多新的气象。但我们也清醒看到,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党内政治生活庸俗化、
随意化、平淡化等现象依然存在。而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些现象,更多属于一种表象存在,问题意识的缺失才是其背后深刻的根源。有些党员干部在政治学习时流于表面,缺乏对问题的凝练和深入思考,难以解决思想上的困惑;有些党员干部在讨论问题时夸夸其谈,脱离实际问题,尤其是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不做回应;有些党员干部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时,刻意回避问题,要么蜻蜓点水,要么曲意逢迎,要么搞一团和气;有些党员干部在贯彻民主集中制时,大搞一言堂,压制对问题的不同意见,使决策或问题不能得到充分讨论。诸如此类的现象,都不利于“问题”的处理。“问题”的缺失是党内政治生活不严肃的症结所在。面对当前党内政治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决不能坐而论道、止于空谈,也不能回避问题、隔靴搔痒。
“温良恭俭让”“你好我好大家好”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克服党内政治生活庸俗化、随意化和平淡化的现象,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和战斗性,需要一点“锋芒”和“辣味”。党内政治生活要对党和人民负责,要对党所面临的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力、重大矛盾和人民热切关注的现实问题负责,找准了问题就要敢于展开争论,真刀真枪直指要害,以求得问题的妥善解决。1929年6月14日,毛泽东在给林彪的信中说道:“党内有争论问题发生是党的进步,不是退步。只有赶快调和敷衍了事,抹去了两方的界线,以归到庸俗的所谓大事化为小事才是退步。”在那场围绕要不要设立军委的持久而激烈的争论中,红四军内部的主要领导人,包括毛泽东和朱德之间,固然争得面红耳赤,但也正是通过脸红达到了出汗和排毒的目的,否则也难有“朱毛”红军内部的团结。面对现实问题中的疑惑和疙瘩,要敢于开展充分地讨论或批评,如果“主张无原则的和平,结果是腐朽庸俗的作风发生,使党和革命团体的某些组织和某些个人在政治上腐化起来”。
“善治病者,必医其受病之处;善救弊者,必塞其起弊之源。”“治病”“救弊”的关键,就在于针对问题对症下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为了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是为了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是为了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面对当前党内政治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必须有深刻的把握、认识,以问题导向为指引,不断锤炼党员干部的党性,及时解决影响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问题,认真医治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病症,坚决祛除滋生在党的健康肌体上的毒瘤,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