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概况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位于北京天安门西面的长安街延长线上,筹建于1959年,是向国庆10周年献礼的首都十大建筑之一。军事博物馆占地面积8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6万多平方米,是中国唯一的大型综合性军事历史博物馆。1997年7月,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被中宣部公布为第一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军事博物馆主楼高94.7米,中央7层,两侧4层。正门上方悬挂着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巨匾。门两侧竖立着陆海空三军战士和男女民兵两组汉白玉石雕。
军事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分为基本陈列和临时展览。基本陈列有土地革命战争馆、抗日战争馆、全国解放战争馆、抗美援朝战争馆、古代战争馆、近代战争馆、兵器馆、礼品馆等。
土地革命战争馆位于展览大楼东一楼,主要陈列1927年8月至1937年7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和中国人民反对国民党蒋介石黑暗统治,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建立工农民主政权,进行土地革命战争的历史。
抗日战争馆位于展览大楼东二楼,主要陈列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并组织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进行全民族抗战的历史。
全国解放战争馆位于展览大楼东二楼,主要展示1945年9月至1949年9月,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支持和支援下,经过战略防御、战略进攻、战略决战、战略追击等4个阶段的艰苦作战,消灭国民党800万军队,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的历史。
抗美援朝战争馆位于展览大楼东四楼,主要展示1950年10月至1953年7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响应中共中央“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高举和平与正义的旗帜,跨过鸭绿江,同朝鲜人民一道抗击美国侵略者,经过两年零九个月的艰苦斗争,终于以劣势装备打败了现代化装备的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的历史。
古代战争馆位于展览大楼西三楼,主要展示上自原始社会末期、下至1840年的中国古代战争历史。陈列内容以战争史为主线,同时融合兵器、军制、军事人物、军事思想,以及一定的政治、经济背景于一体,比较系统地反映了中国历代的主要战役和军事成就。
近代战争馆位于展览大楼西四楼,主要展示1840-1919年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压迫的武装斗争史,陈列内容中还介绍了近代著名军事人物,近代军事工业和筹建近代海军、清末军制改革等内容。
兵器馆位于展览
大楼北侧和东西兵器广场,主要陈列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历次革命战争中和建国后海防、边防、空防斗争中曾经使用和缴获的,以及中国自行研制的部分武器。陈列的兵器分为轻武器、火炮、装甲车辆、导弹、舰艇、飞机等六部分。
礼品馆全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对外交往友谊馆,设在展览大楼四层中厅。该馆主要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对外交往中接受的具有代表性的500余件礼品。这些礼品来自五大洲近百个国家,是从数千件礼品中挑选出来的。
60万年:尖锐与血火
兵器起源于原始的生产工具,尤其是狩猎工具。原始社会时期的器具主要是石质,也有用竹木制成的。当原始生产工具由于加工技术的发展而不断进步的时候,它们也开始被用于人和人之间的搏斗,即原始人因为生存竞争以及晚些时候的血族仇杀而发生的搏斗。旧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已经使用石矛、石斧、标枪,并发明了弓箭。到了原始社会末期,私有财产的出现,引发了掠夺奴隶和财富的战争,兵器就成为战争工具独立了出来。
约从夏代开始,中国的兵器发展进入了青铜兵器时期。青铜兵器,顾名思义,就是用青铜制造的兵器。青铜是铜、锡、铅三种金属元素的合金,颜色呈现青灰色或青绿色。
中国的青铜兵器时期是与奴隶社会一起开始和结束的,历经夏、商、西周和春秋,占据了战争史舞台1600多年。这期间的国王或者诸侯,都以战车和武器装备的多少作为衡量国家强弱的标准,出现了“千乘之国”或“万乘之国”的说法。为了适应车战的需求,青铜兵器在这一阶段得到了迅速发展。
在商代,青铜兵器在生产上不仅规模可观,种类也相当齐全,有矢、戈、矛、大矛、短刀、大刀、斤、钺、盔和弓、兵车等类别。商代青铜兵器的制造工艺精巧,外表雕饰或镶嵌有各种精美的纹饰,有的兵器上还铸有铭文。
西周时代制造青铜兵器的技术,在商代的基础上有很大的提高。种类比商代增多,除商代原有的戈、矛、刀、钺等外,增加了剑、鹰首短剑、马首短剑、带钩匕首、双钩戟等重要的青铜短兵器。在构造上也有很大改进,如矛的长度加长,刃长而銎管短,戈内有刃,出现宽胡斜刃戈。
春秋时代,诸侯争霸。为了满足车战的需要,中国青铜兵器发展到了鼎盛时期。青铜兵器制造范围得以扩大。不仅周王室制造兵器,各诸侯国也都设立武库,邀请匠师、工师大量制造青铜器。青铜兵器的形制有了显著改进,一般都比较灵巧轻便,杀伤力也较大。在原有兵器的基础上,又创造出了一些新的青铜兵器,如在杀伤力较大的兵器弩上装备了铜弩机。青铜兵器的冶铸技术也达到了非常成熟的阶段。越王勾践剑、越王矛、
吴王夫差剑等,都是这一时期的稀世珍品。
从战国开始,经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直到唐末火器出现为止,是中国兵器发展史上的铁兵器时期。在这段漫长的历史时期内,为了满足战争的需要,历代统治者都制造出大量质地优良、成本低廉的钢铁兵器。刀、矛、斧、枪、剑、戟等铁兵器及战船等水战武器,制造精湛、造型科学、杀伤力强,堪称世界兵器宝库中的瑰宝。
约在公元3世纪末4世纪初的晋代,中国发明了火药。火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唐末,我国把火药运用到军事上,发明了火器。火器的出现,是中国兵器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从此,中国兵器的发展进入了古代火器时期。古代火器从五代十国开始,到清鸦片战争止,占据中国历史长达900多年。这900多年,是古代火器和冷兵器并用的时期。
青铜白石铸深情
程允贤是我国著名雕塑家,国际公认的肖像雕塑艺术大师。他主要致力于肖像雕塑和纪念碑雕塑的创作与研究,以塑造杰出人物和劳动群众的形象为己任,坚持自己的创作道路,追求严肃的题材与高品位的艺术语言相统一,形成了朴实无华的有鲜明个性的艺术风格,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的作品建于或收藏于国内三十多个城市和港台地区以及日本、新加坡、泰国、德国、美国、朝鲜、汤加等国家。
程允贤用自己的雕塑艺术为中国和平外交做出了突出贡献。1985年,他参与创作了中国政府赠送给日本长崎和平公园的大型汉白玉雕像《和平少女》,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和平的热爱和对日本人民的友好情谊。雕像在日本引起轰动。程允贤也被誉为“永驻日本的和平大使”。
1997年,程允贤经领导批准,应邀为当时尚未与国建交的南太平洋岛国汤加王国的国王塑造雕像。他积极主动工作,向对方宣传中国的外交政策,并与汤加国王和公主建立了诚挚的友谊。雕像最终以中国国际友联名义赠送给汤加王国,促进了中汤两国的建交。雕像完成后,程允贤再三主动谢绝汤加方面重谢的稿酬,用自己的雕塑艺术和政治智慧完成了人民外交的重任,受到党和政府的表彰和嘉奖。
1997年5月,为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55周年,中国美术家协会和军事博物馆联合举办了《程允贤肖像艺术展》,受到广泛好评和观众的热烈欢迎。中央军委领导对展览给予了高度评价:“程允贤同志用雕塑艺术弘扬了中华正气,塑造了人民英雄,很了不起”,“这不仅是高水平的艺术品也是非常好的革命传统教材”。
1998年,程允贤将展览全部作品无偿捐献给军事博物馆。军事博物馆在博物馆中特辟《程允贤雕塑艺术馆》,长期展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