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概况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位于丰台区宛平城城内街,属社会科学类专题历史纪念馆,是为纪念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战争而建,于1987年7月6日对外开放,其二期工程也于1997年抗战60周年前夕建成并开放。1997年7月,它被中宣部公布为第一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纪念馆展出了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抗战胜利这14年间的珍贵历史文物和照片达5000余件,以重大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的有关遗物和文稿为主,辅助馆藏抗日战争时期重要文献、书刊、档案、资料数千件,采用声光结合立体画面再现了日军在卢沟桥的侵华罪行和中国军民奋起抗战的壮烈情景。
纪念馆占地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2万平方米,展览面积6000平方米。纪念馆前的一进台基有8级台阶,象征全国人民8年抗战,二进台基有14阶台阶,象征东北人民14年的抗战。馆名由邓小平题写。纪念馆由序厅、展厅、半景画馆三部分组成。
进入序厅,迎面是一座长18米、高5米的大型铸铜浮雕“把我们的血肉铸成我们新的长城”。左右两侧墙壁上,分别镶着《义勇军进行曲》和《八路军进行曲》的曲谱。顶部由15个方形藻井组成,悬挂着14口方形古钟,象征着14年抗战,蕴含着中国人民抵御侵略的警钟长鸣。
展厅分为“综合厅”、“日军暴行厅”、“人民战争厅”和“抗日英烈厅”四部分。陈列形式采用巨幅照片、形象图表及现场复原等形式,利用文物及塑型结合的方法组成立体空间,使观众产生强烈印象,如“地雷战景观”、“地道战景观”、“水上游击队”等立体模型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综合厅展示了全国抗日战争全过程。
日军暴行厅展示了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行,其中有日本关东军“七三一”细菌部队和南京大屠杀的现场复原陈列。
人民战争厅展示了波澜壮阔的全民族抗日救亡运动和浴血奋战场景,其中有台儿庄、平型关、百团大战等著名战役的介绍。
抗日英烈厅展示了著名抗日英雄杨靖宇、赵一曼、左权、彭雪枫、张自忠、佟麟阁、赵登禹等人的英雄事迹。厅中的主题雕塑更达到了震撼心灵的效果——战士倒下了,亲吻着祖国的大地,但手中的枪刺直指晴天,寓意英烈不屈的精神。
半景画馆的陈列采用声光变景技术,使半景画的陈列艺术达到当前的先进水平,再现了“七七事变”的战斗场面。
国民党的正面战场
中国抗日战争是在第二次国共合作条件下进行的,是在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的统一战略目标下形成的正面与敌后两个既彼此独立又相互配合、相互依存的战场。
1937年7月至1938年10月是日军展开战略进攻、中国军队进行战略防御的阶段。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顽强抵抗,粉碎了日本法西斯企图3个月灭亡中国的侵略计划。
“七七”事变后,国民党蒋介石曾幻想就地“和平解决”,致使丢失大片领土。和平解决的希望破灭后,国民党政府逐渐采取了对日强硬的态度。
1937年10月,日军对太原展开进攻。在八路军配合下,第二战区集中16个师为保卫太原打响了忻口战役。第9军军长郝梦龄及54师师长刘家骐在战斗中英勇殉国。郝梦龄在阵前这样说:“将有必死之心,士无贪生之意。我们一天不死,抗日的责任一天就不算完。”郝、刘二人在中弹后弥留之际,仍力呼杀敌报国。
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国民党调集江南各省精锐与敌军展开激烈战斗,双方伤亡惨重。11月12日上海失陷。12月13日,日本占领南京,实行了灭绝人寰的大屠杀。在短短的六周内,就有30多万同胞被杀害。
1938年6月,日军对武汉和广州发动进攻。中国守军在武汉外围进行了英勇抵抗。在保卫武汉战役中,中山舰被日军击沉,舰上官兵全部殉国。舰长萨师俊曾说:“强国莫急于海防,忠勇莫大于卫国”,立志献身祖国海防。他在双腿被炸断、臂部受重伤的情况下坚持与中山舰共存亡,沉着指挥,后来遭到敌机扫射,壮烈殉国。
从七七事变到武汉失守,历时1年零4个月,国民党军共毙伤俘日军25万余人,牵制日军70万人以上,但也付出了重大牺牲,其正规军损失达104.4万余人。在这一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广大官兵不怕牺牲,英勇杀敌,为粉碎日本帝国主义3个月内灭亡中国的侵略计划做出了重大贡献,且使日军兵力分散,战线拉长,为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同时,客观上也为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挺进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条件。
1941年至1943年,中国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战场开始独立承担抗击日军的重任,成为抗日主战场。正面战场逐步下降到次要地位。
1941年至1943年,正面战场进行的主要作战有豫南战役、上高战役、中条山战役、第二次长沙战役、第三次长沙战役、浙赣会战、鄂西战役和常德战役。这几次战役是日军为配合东南亚方面作战,切断中国东南交通线,摧毁美军在中国的空军基地,防止中国军队南下支援香港、缅甸的英军而发动的局部进攻。虽然上高会战歼敌1.5万余人,第三次长沙会战歼敌0.6万余人,取得较好战绩,但没有一次是主动对日作战,只是在对日军“避战”无果的情况下,才进行有限抵抗。
1943年11月至1945年3月,国民党先后以8个军共22个师的兵力,在滇西、缅北地区与美军共同对日作战,歼灭了日军第18、第56两个师团大部,击溃另两个师团各一部,毙伤日军4.8万余人,打通了中印和滇缅公路。这是正面战场在此阶段中唯一引以为荣、扬威异域的作战行动。
整个8年抗战,国民党正面战场先后进行大规模战役22次,重要战斗3117次,小战斗3.9万次,毙伤日军85.9万余人,
自己付出了322万人的重大伤亡。
共产党的敌后战场
1938年10月,日军占领广州、武汉后,因战线延长、兵力不足,停止了战略进攻。八路军也需积蓄力量,以待反攻,双方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中国共产党于1938年9月至11月,在延安召开了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制定了中国共产党继续抗战的基本方针和任务。
1939年,中国共产党在纪念抗战两周年对时局的宣言中,提出了“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政治主张,为中华民族抗战指明了方向。
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共产党领导军民广泛展开反“扫荡”、反“围攻”的作战。在华北地区,八路军积极根据中共中央“巩固华北”的方针,广泛开展游击战。1939年4月,在河北齐会战斗中,八路军120师主力冒着毒气与敌军作战,经三昼夜,歼敌700余人;11月,晋察冀军区、120师一部,在河北黄土岭战斗中,歼敌900余人,击毙日军“名将之花”阿部规秀。在华中地区,新四军在长江两岸广泛开展了游击战争,开创了华中敌后战场新局面。在华南,东江纵队、琼崖纵队等人民武装,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开辟了华南敌后战场。
1940年8月,为打破敌人的“囚笼政策”,配合正面战场作战,八路军以105个团的兵力发动了“百团大战”,歼敌1.3万人,俘虏日伪1400多人,大获全胜。这次胜利沉重打击了日寇,对华北敌后根据地的发展和全国抗战的坚持起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在敌后战场,日军进行了残酷的毁灭战和连续扫荡,实行了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日军还大量制造“无人区”,将村庄全部烧毁,强迫群众集中在“人圈”内居住。“人圈”四周筑有高墙、岗楼,监视村民活动。同时,日军还不顾国际法,公然在中国东北建立了代号“731”、“100”的细菌工厂,用中国人作活体细菌实验。
1941年起,国民党停发八路军、新四军军饷,并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军事包围、经济封锁,加上日军扫荡,造成了根据地军民的严重困难。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对敌斗争、精兵简政、统一领导、拥政爱民、发展生产、整顿三风、审查干部、时事教育、三三制政权、减租减息政策及开展大生产运动,使根据地渡过了难关。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毛泽东思想指导下,敌后抗日根据地群众性的游击战争广泛开展。在反“扫荡”、反“蚕食”、反“清乡”斗争中,涌现出诸如“狼牙山五壮士”等许多感人事迹,谱写了一曲曲人民战争的凯歌。
从1944年开始,根据毛泽东的指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敌后战场进入局部反攻,收复了众多城市。由于八路军的英勇战斗,局部反攻取得了重大胜利,人民抗日武装力量得到了进一步壮大。
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投降。中国人民经过8年艰苦卓绝的抗争,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