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遗址公园
概况
圆明园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与颐和园紧相毗邻,共占地近350多万平方米,是一组清代的大型皇家园林,由圆明园及其附园长春园和绮春园组成,三园紧紧相邻,通称为“圆明三园”。1997年7月,圆明园被中宣部公布为第一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圆明园最初是康熙皇帝赐给皇四子胤禛(即后来的雍正皇帝)的花园。雍正皇帝即位后,在圆明园南面增建宫殿衙署,占地面积由原来的40多万平方米扩大到200多万平方米。此后,圆明园不仅是清朝皇帝休憩游览的地方,也是他们朝会大臣、接见外国使节、处理日常政务的场所。
乾隆皇帝在位时,在圆明园内调整了园林的景观,增添了建筑组群,并兴建了长春园和绮春园(同治时改名万春园),圆明三园的格局基本形成。同时,在郎世宁、王志诚、蒋友仁的携手努力下,在长春园北面建造了中西合璧的西洋楼景区。圆明园由此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将西方园林艺术融入中国古典皇家园林的先例。
嘉庆朝主要对绮春园进行修缮和拓建,使之成为主要园居场所之一。道光年间,国事日衰,财力不足,但仍不放弃圆明三园的改建和装饰。
圆明园规模宏伟,融会了各式园林风格,运用了各种造园技巧,被大多数中国园林学家认为是中国园林艺术史上的顶峰作品。清朝时一些在中国的外国传教士把它称作“万园之园”。
圆明园的园林造景多以水为主题,因水成趣,其中不少是直接吸取江南著名水景的意趣。圆明园后湖景区,环绕后湖构筑九个小岛,是全国疆域《禹贡》“九洲”之象征。各个岛上建置的小园或风景群,既各有特色,又彼此相借成景。
圆明园还有个显著特点,就是大量仿建了全国各地特别是江南的许多名园胜景。乾隆皇帝曾经六次南巡江浙,多次西巡五台,东巡岱岳,巡游热河、盛京(即沈阳)和盘山等地。每至一地,凡他所中意的名山胜水、名园胜景,就让随行画师摹绘成图,回京后在园内仿建。据不完全统计,圆明园的园林风景,有直接摹本的不下四五十处。杭州西湖十景,连名称也一字不改地在园内全部仿建。
圆明三园共有一百余处园中园和风景建筑群,即通常所说的一百景,集殿堂、楼阁、亭台、轩榭、馆斋、廊庑等各种园林建筑,共约16万平方米。比故宫的全部建筑面积还多一万平方米。在园林布局上,因景随势,千姿百态;园中各景又环环相套,层层进深,形成了丰富多彩、自然和谐的整体美。
法国传教士王致诚曾这样描述:“圆明园的建筑,形式变化较多,而且参差不齐,不落窠臼。它的每一座小的宫殿,都仿佛是按照奇特的模型制成的,像是随意安排的,没有一座与其他一座雷同。一切都如此饶有兴趣,人们不能在一览之下,就领略这幅景色,必须一点一点地仔细研究它。”
圆明园不仅以园林著称,而且也是一座皇家博物馆,收藏极为丰富,堪称文化宝库。雨果曾说:“即使把我国(法国)所有圣母院的全部宝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同这个规模宏大而富丽堂皇的东方博物馆媲美。”
圆明园的“哭泣”
18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英、法两国为了夺取更多的殖民特权,联合发动了侵华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腐败无能,采取摇摆不定的政策,以致节节败退。1858年5月,英法侵略军在俄、美两国的支持下,攻占大沽,近逼天津,清政府被迫与英、法、俄、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
1860年7月,英法侵略军万余人闯至大沽口外,借口护送公使进京换约而重燃战火。清政府战守不决,侵略军未经战斗自北塘登陆,不日大沽口北炮台失陷。咸丰帝命海口撤防、议和,侵略军直逼通州。9月18日,通州谈判决裂。9月21日,八里桥决战,清军先重创侵略军而后溃败。
9月22日晨,咸丰帝自圆明园仓皇逃往承德。10月6日,英、法联军向北京城西北郊进犯,僧格林沁所率清军残部不战而逃,侵略军直扑圆明园。
10月7日,英法侵略军官兵涌入圆明园大施抢掠,亿万文物珍藏被洗劫一空,不能带走的东西就全部捣碎。当10月9日法国军队暂时撤离圆明园时,这处秀丽园林已是满目疮夷。
正当清政府屈膝退让,并答应接受英法议和条件之际,英国侵华头目额尔金、格兰特为迫使清廷长期屈服,又借口其被俘虏人员在圆明园遭到虐待而悍然下令火烧圆明园。10月18日、19日,英军3000余名骑兵,连续两天在圆明园到处纵火。大火三昼夜不熄,这座举世无双的园林就这样被付之一炬。
圆明园被焚后,圆明三园内还残存有一些建筑,仍是皇家禁园,并继续保留总管等官员。同治年间,清政府曾试图部分重修圆明园,但因财力不足而中途作罢。
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城,慈禧太后携光绪帝仓惶西逃。侵略军在京城内烧杀掳掠,京城内外秩序大乱。土匪、兵痞、管园太监等趁火打劫,推倒残存建筑、拆运木料砖瓦。数月后,圆明园原幸存即经同治、光绪两朝修缮、拆盖的百余座数百间园林建筑,均遭彻底毁灭,古树名木被砍伐殆尽。至此,圆明三园除残垣断壁、荒草凄凄之外,幸存者仅有绮春园宫门、福缘门门楼及正觉寺几座屋宇。
清末,作为禁园的圆明园,园内的稻田、苇塘租给园户们植种,每年皇室收取租金。清逊帝退位后,圆明园虽仍属皇室私产,但园内的砖石遗物等遭到巧取豪夺或有组织地损毁。1928年下半年,北平特别市接管圆明园遗址后,园内残存砖石被多次变卖或经批准挪作他用。就这样,经过入侵者的“抢劫”、“火劫”,以及其后的“木劫”、“石劫”、“土劫”,一代名园最终沦为了一片废墟。
圆明园的重生
新中国成立后,周总理曾经多次力保圆明园遗址。特别是在1951年时,他叮嘱都市计划委员会主任梁思成:“圆明园要保留,地不要拨用了。帝国主义把它烧毁,以后有条件,我们还可以恢复嘛。”
1953年,周总理又及时制止了中央党校拟在圆明园选址建房方案,并对主持党校日常工作的副校长杨献珍说:“圆明园这地方,总有一天会整理出来供国人参观的。国耻勿忘,圆明园遗址是侵略者给我们留下的课堂。”
正是由于周恩来总理的高瞻远瞩,以及当时的彭真市长对保护圆明园遗址和遗物的多次关照,圆明园遗址总算比较完整地保留下来,并在遗址内进行了大规模的植树绿化。共有10余万株树木存活并蔚然成林,昔日满目蒿莱的荒凉景象得到了初步改变。这也是后来能够开辟圆明园遗址公园的根本基础。
为了促进遗址保护工作,圆明园管理处于1977年4月在侯仁之教授、赵光华先生的推动下,邀集各方面专家首次就“遗址保护”进行笔谈和参观座谈。管理处着力通过报纸呼吁加强遗址保护,还专门抽调人员搜集史料、调查遗址现状。
1979年11月,圆明园管理处在西洋楼旧址正式推出“圆明园园史展览”。在1980年,即圆明园罹劫120周年之际,“中国圆明园学会筹委会”成立,并发起“保护、整修及利用圆明园遗址倡议书”签名活动,得到了宋庆龄、习仲勋、沈雁冰、许德珩、张爱萍等知名人士及专家学者社会各界1583人的积极支持。
1983年,北京市政府召开了圆明园遗址保护整修专题会议。“以木为本、以水为纲,以遗址为特色”,成为建园的基本指导思想。
1988年1月5日,圆明园遗址公园试开放。经过各级政府多年不懈的努力,遗址的保护整治工作取得成效,目前已初步形成福海、长春园和绮春园三大景区。春季的“踏青节”、夏季的“荷花节”、秋季的“菊花节”、冬季的游园会四季系列形成特色旅游文化活动。
2001年~2003年间,圆明园先后完成了含经堂遗址的全面考古发掘和遗址保护工程、圆明园唯一残存古建筑——正觉寺修缮一期工程。环境整治一期工程取得阶段性胜利,初步完成了西部九洲清晏景区的试点保护,绮春园宫门区环境整治,长春园新改造的荷花区,栽植了精品荷20余种,开办了体现圆明园荷花文化的系列琴、棋、书、画节目以及“欢乐荷花宴”精品荷花美食。圆明园再度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如今的圆明园遗址公园,以遗址为主题,形成了凝固的历史与充满蓬勃生机的园林气氛相结合的独特的旅游景观,既具有重大的政治历史价值,又是一处难得的旅游胜地。圆明园被毁的悲剧,曾是中华民族屈辱的象征。圆明园的重生,已经成为并将继续成为中华民族奋发图强、日益繁荣昌盛的见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