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京津卷

北京市_故宫博物院

字体:16+-

故宫博物院

概况

故宫博物院建立于1925年10月10日,是在明朝、清朝两代皇宫及其收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其文物收藏主要来源于清代宫中旧藏。1997年7月,故宫博物院被中宣部公布为第一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故宫为明、清两代的皇宫。依照中国古代星象学说,北极星(即紫微垣)位于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对应,因此故宫又称紫禁城。

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在夺取帝位后,决定迁都北京,公元1406年即开始营造宫殿,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落成。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最后的封建帝制——清王朝,1924年清逊帝爱新觉罗·溥仪被逐出宫禁。在此期间的五百余年中,共有24位皇帝曾在这里生活居住和对全国实行统治。城内宫殿建筑布局沿中轴线向东西两侧展开。红墙黄瓦,画栋雕梁,金碧辉煌。殿宇楼台,高低错落,雄伟壮观。

紫禁城宫殿位于北京城中心,东西宽753米,南北长961米,占地面积72万多平方米,周围环以10米高的城墙和52米宽的护城河。城墙四面各设城门一座:南名午门,北称神武门,左右为东华门、西华门。其中午门和神武门现专供参观者游览出入。城内古建筑总面积约16万平方米,整组宫殿建筑布局谨严,秩序井然,其布局与形制均严格按照封建礼制和“阴阳五行”学说设计与营造,映现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

紫禁城前半部(南半部)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东西辅以文华、武英二殿,是明、清两代皇帝办理政务、举行朝会及其他重要庆典的场所。三大殿建于高8.13米的3层汉白玉石台基上。其中太和殿面积2370平方米,高33.33米,重檐庑殿黄色琉璃瓦顶,是现存中国古代建筑中最高大的建筑,是封建皇权的象征。皇帝登极、万寿、大婚、册立皇后等均在这里举行。太和殿后面是中和殿。这是一个亭子形方殿,殿顶把四道垂脊攒在一起,正中安放着一个大圆金宝顶,轮廓非常优美。保和殿顶为重檐歇山式,殿内沿袭宋、元“减柱造”法式,空间开阔,在清代是宴请王公、举行殿试的地方。

从保和殿出来,下了石级,是一片长方形小广场,西起隆宗门,东到景运门。它把紫禁城分为

前后两大部分。广场以南,主要建筑是三大殿和东西两侧的文华殿、武英殿,叫“前朝”。广场北面的乾清门以内叫“内廷”,是皇帝和后妃们起居生活的地方,主要建筑有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东六宫和西六宫。

乾清宫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批阅各种奏章的地方,后来还在这里接见外国使节。乾清宫后面是交泰殿,交泰殿后面是坤宁宫。坤宁宫是皇后宫,也就是皇帝结婚的地方。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称“后三宫”。其布局和前三殿基本一样,但庄严肃穆的气氛减少了,彩画图案也有明显的变化。前三殿的图案以龙为主,后三宫凤凰逐渐增加,出现了双凤朝阳、龙凤呈祥的彩画,还有飞凤、舞凤、凤凰牡丹等图案。

后三宫往北是御花园。御花园有大小建筑二十多座。从御花园出顺贞门,就到了紫禁城的北门神武门。神武门对面就是景山。景山是明代修建紫禁城时,用护城河中挖出的泥土堆起来的,现在成了风景优美的景山公园。站在景山的高处眺望故宫,重重殿宇,层层楼阁,道道宫墙,错综相连,而井然有序。

整个紫禁城宫殿建筑,是中国历代宫殿建筑的继承与发展,是中国现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伟的古代宫殿建筑群。

文物荟萃的殿堂

故宫博物院收藏有大量古代艺术珍品,据统计共有1052653件,占中国文物总数的六分之一,是中国收藏文物最丰富的博物馆,也是世界著名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其中很多文物是独一无二的无价之宝。

为了使馆藏瑰宝和广大观众见面,故宫博物院在陈列展览方面,除了保存和复原三大殿、后三宫和西六宫等处的原状陈列之外,还不定期开辟了青铜、陶瓷、工艺、书画、珍宝、钟表等专馆,供参观者欣赏。

故宫博物院的陈列展览分两大类。

一类为宫廷史迹原状陈列,目前保存和恢复的有前三殿、后三宫、西六宫、养心殿等多处。与宫廷历史有关的文物专门陈列有养性殿、乐寿堂、颐和轩的宫廷收藏珍宝陈列(珍宝馆)、奉先殿的宫廷藏钟表陈列(明张宏《击缶图》钟表馆)、乾清宫东庑的《清代典章文物展览》、坤宁门东板房的《清代玩具展览》、阅是楼(养性殿东侧)的《清代戏剧文物陈列》。

另一类为历代艺术陈列,开辟有专馆长期或定期展出藏品。现有保和殿及其东西两庑的《历代艺

术馆》,斋宫、诚肃殿、景仁宫的《青铜器馆》,承乾宫、永和宫的《陶瓷馆》,钟粹宫的《明清工艺美术馆》,景阳宫的《文房四宝馆》,皇极殿东庑的《铭刻馆》,皇极殿及其西庑的《绘画馆》。《绘画馆》为不定期展览场所,经常轮换展出院藏历代法书名画。

故宫博物院还举办各种临时特别展览,较大规模的展出有《敦煌艺术展览》、《五省市出土文物展览》、《三门峡出土文物展览》、《全国流散文物展览》、《汉中山靖王墓出土文物展览》、《全国出土珍品文物展览》、《故宫博物院建院60周年展览》等。

文物南迁和一分为二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之后又步步进逼华北,形势危急。1933年,为了保护文物的安全,不至遭到战火毁灭或被日本帝国主义掠夺,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的马衡决定采取文物避敌南迁之策,择其精要装箱南迁,并在南京建立文物库房,成立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1933年2月至5月间,故宫博物院先后检选出文物、图书、档案13427箱又64包,分五批运到南京。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南迁文物又历尽艰险,分三路辗转迁徙至四川,分别储藏于巴县、乐山、峨眉山等地。日伪占领北平时期,日本侵略者从故宫掠走铜缸、铜炮、铜灯等计149件,溶毁制造武器。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北平收复。国民党政府再度接收故宫博物院,马衡继任院长,三处南迁文物又集中于重庆,于1947年运回南京。1947年9月,古物陈列所合并至故宫博物院。

1949年2月,北平解放,故宫博物院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北平军事管制委员会文化接管委员会接管。同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故宫博物院隶属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但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即将渡江之际,自1948年底至1949年初,南京国民党政府从南京库房中挑选出2972箱文物运往台湾,后于台北市士林外双溪建立新馆,公开对外展出。余下的大批文物,约1万余箱在1949年以后陆续运回故宫博物院。

因为战争,故宫的文物分处异地,博物馆也正式分为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这份祖国传统文化珍藏应是一个整体,尤其不应该与紫禁城建筑分离。相信,总有一天,其终将得以完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