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店遗址博物馆
概况
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坐落在北京城西南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脚下,是一座古人类遗址博物馆,始建于1953年。1997年7月,该博物馆被中宣部公布为第一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周口店遗址博物馆系统地向我们介绍了60万年前的“北京人”、10万年前的“新洞人”、18000年前的“山顶洞人”的生活环境、生活状况。博物馆序厅正面为龙骨山立体模型,展柜中摆放着周口店地区从4亿年前到1亿年前的各种岩石标本,反映了该地区沧海桑田的地质变化过程。
第一展厅展示了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模型、古人类用火遗迹以及粗糙简陋的石制砍斫、切割、乱削和雕刻工具。
第二展厅以复原模型展示了北京猿人居住的洞穴以及他们的生活场所。
第三展厅主要介绍龙骨山上发现的二十余处脊椎动物化石遗址和古人类活动过的遗址分布点。其中展出的一串青贝壳、兽牙、小石头制成的古老的项链,是18000年前山顶洞人的遗物。
第四展厅陈列着中国和世界各地发现的各个时期的古人类化石、旧石器,以及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的绘画、雕刻等艺术品。
人类的始祖——北京猿人
1921年,时任中国政府矿政顾问的瑞典地质学家及考古学家安特生曾到周口店龙骨山做调查。他说:“有一种预感,我们祖先的遗骸就躺在这里。”之后,奥地利古生物学家师丹斯基果然在此发现了两枚猿人的牙齿。于是,1926年,安特生在瑞典皇太子伉俪访华的欢迎会上宣布了这一消息。
正式的发掘工作于1927年开始。在其后十年的考古过程中不断有重要发现。1929年,在一次以中国学者裴文中为主持的发掘中,考古人员发现了第一个北京猿人的完整头盖骨,使延续了二十多年的“爪哇人”是人还是猿的争论终于有了答案,并由此把人类历史向前推进了五十万年。从那时起,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成为了世界著名的文化圣地。
龙骨山北京猿人出土的第一地点是一个石灰岩洞穴。洞穴的堆积层厚达40多米,从上至下共分为17层,北京猿人就出现在3至11层。从对在此出土的6具头骨,15个下颌骨,150多颗牙齿和相当数量的肢骨以及所在层位的科学测定,可以得知:北京猿人生活的时代为距今70至23万年间。
北京猿人体格强壮,毛发浓密,四肢灵活,直立行走,上下肢比例和四肢形态基本上类似于现代人,但骨壁比现代人厚。头部与现代人差别较大。北京猿人头骨壁厚,前额低平,最宽处在外耳门附近,有突出的眉骨和粗壮的枕骨,头顶正中有一
条由前向后的尖状脊,下颌骨也特别粗大,多颌孔,无下颏。“北京人”的脑子形态较扁,像个基部较大的圆馒头,其脑量约为915~1225ml,成人平均为1088ml,介于现代人和猿之间。
北京猿人重要的生产活动是采集。当时,周口店一带是广阔的温带草原和茂密的针叶林。野生植物果实、嫩叶、块根、鸟蛋就成了他们理想的采集对象。同时,在这样的环境中,猎物也是他们必要的食物来源。肉类可以为他们提供更多的蛋白质和热量。他们不仅能捕捉昆虫、蛙、蛇和鸟等小动物,而且能够利用工具,捕捉跑得快的鹿、野马、野猪、水牛等大型动物和猛兽。
懂得用火是人类一个伟大的成就。利用火的威力可以把野兽从洞穴中赶跑或用于防卫;火在夜间给人以光亮,在寒冷时给人以温暖;火能烤熟食物,便于消化,促进人类体质的成长发育。“北京人”不仅懂得用火,而且有控制火和保存火种的能力。在遗址洞中发现的用火遗迹十分丰富,包括五个灰烬层、两处保存很好的灰堆遗存。被火烧过的运动骨骼则在北京猿人活动的各遗址中都有发现。
另外,北京猿人已经会制造工具。制造工具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主要特征。北京猿人制造工具的方法是用石头打击石头,这样制造出的石器称为“打制石器”,也是“旧石器时代”的主要工具。
除打制石器外,北京猿人还制造了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雕刻器、石锥和球形器等工具。在猿人洞遗址中,仅出土的石器和制作过程中留下的原料及碎片就多达10万件以上。
从距今50多万年开始,一直到距今20多万年为止,在长达约30万年的时期里,北京猿人一直居住在猿人洞中,创造了原始文明,后来因洞穴被堆积物填满,迁居别处。
化石失踪之谜
周口店古人类化石在地下沉睡了数十万年之后,于上世纪二十年代重见天日,震动了学术界,成为世界人民的宝贵财富。但是这些化石得而复失,神秘地失踪,至今都没有找到。
1929年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在发掘出土后,被放置在由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投资的北京协和医院。
1937年7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北京沦陷于日寇之手。当时,日寇虽有心染指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却因未曾参资考古发掘,又顾忌与美国的关系,不敢轻举妄动。
1941年,“珍珠港事变”前夕,日美关系越来越紧张。在战火纷飞的年月里,考虑到安全问题,时任中国地质调查所所长的翁文灏和协和医院负责人胡恒德决定把化石送往美国去暂时保管。
1941年11月,胡承志(时任北京协和医院新生代研究室技士)和
吉延卿(时任协和医院解剖技术员)将古人类化石和部分动物化石装了两个木箱。“一个长48寸、高11寸、宽22寸,另一个长45寸、宽高各22寸。装箱十分考究,先将化石用擦显微镜头的细棉纸包好,再用软纸包好,然后裹以洁白的医用吸水棉花,再用粉莲纸包上,最后把医用细纱布多层包在外面,然后装入小木盒,并在小木盒里填满吸水棉花。小木盒装进大木箱后,用木丝填充塞满”。
至于牙齿化石,均装入小纸盒内,上面有玻璃,内填棉花,玻璃上有红边的标志号码,并详细注明牙齿所属部位。两个木箱装好后,大箱上标有“CADI”字样,小箱上标有“CAD2”字样,然后,把箱子送到北京协和医院总务长埔文的办公室。
据胡承志回忆,他们将箱子送到埔文办公室后,埔文说大约会在11月底将箱子送到美国大使馆,准备由美国海军陆战队带到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去。12月5日早晨5点钟,装有化石箱的美国海军陆战队专用列车将离开北京,沿着京山铁路向位于渤海边的秦皇岛开去,打算把化石箱转送一艘由上海驶来的美国定期轮船——哈里逊总统号,这艘轮船预定12月8日到达秦皇岛。
但是,还没来得及实现这个计划,“珍珠港事件”就发生了。12月8日,日军迅速占领了包括协和医院在内的美国在北京、天津和秦皇岛等地的所有机构。海军陆战队的专用列车在秦皇岛被截。哈里逊总统号一直没能驶抵秦皇岛。它从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开航后,中途被一艘日本军舰追逐,并在长江口附近搁浅了。
两箱无价之宝从此下落不明。
周口店古人类化石丢失以后,有很多传闻。
一种说法是,日本人在秦皇岛把从美国海军陆战队专用列车上卸下来的箱子装上一艘驳船,准备送到开往天津的货船上去,不幸的是船翻了,化石沉于海底。
另一种说法是劫船的日本人不懂得这些化石的价值,或许把它们当作破烂扔掉,或许把它们当作“龙骨”卖给商人。
还有一种说法是,装有这些化石的箱子已经运到天津美国陆战队兵营,但还没来得及装船,兵营被日本人占领,化石从此不知去向。
日本战败后,传说在日本找到了周口店古人类化石。后来证实,这是一个误会。当时找到一批被日军当作战利品运往日本的东西,后归还中国。其中包括周口店各地点不同水平层的平面图和剖面图一套;野外工作办公处简报和帐目11套;给外国的周口店哺乳动物化石清单1套;周口店外景地电影片7本;另外还有许多山顶洞、猿人洞和15地点的动物化石和原始工具以及文件(英文)3卷。在归还的物品中,并没有北京猿人头盖骨的化石。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