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烈士陵园
概况
李大钊烈士陵园位于北京风景秀美的香山脚下、万安公墓中部,距市区20公里。陵园占地面积为2200平方米,坐西朝东,是在上世纪30年代万安公墓主体建筑的基础上改建的,为庭院式仿古建筑。2001年6月,该陵园被中宣部公布为第二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走进陵园,迎面即可看见全高2米的李大钊烈士雕像。烈士昂首挺胸,背负双手,儒雅质朴,和蔼中透着百折不回的刚毅,传神地再现了李大钊生前的风采。雕像背后是李大钊及夫人赵纫兰的墓地。烈士墓位在高出地面约一米的方形台上,平面四周绕以万年青等花景。
方台最西面是用黑色大理石镶嵌而成的烈士墓碑。墓碑的正面是邓小平同志的题词:“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烈士永垂不朽。”背面是中共中央撰写的《李大钊烈士碑文》,全文共2000余字,高度概括了李大钊光辉的一生和永垂不朽的业绩。
陵园西面正厅是烈士生平事迹陈列室。其中,第一展室通过大量的图片、实物资料展示了李大钊在天津法政专门学校读书,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及后来接受并传播马列主义的经历。展览分为“幼失怙恃,少年立志”、“深研政理,探索振兴民族之良策”、“投身五四新文化运动”、“名重当世的学者和青年导师”、“讴歌俄国十月革命传播马克思主义”、“为创建中国共产党而奋斗”、“奔走国民革命统一战线,促进北伐胜利”、“领导北方地区的革命斗争”、“为共产主义英勇献身”、“永远活在人们心中”十个部分,全面介绍了烈士38年光辉战斗的历程,歌颂了李大钊作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为中国革命事业所做出的贡献。
陈列重点展示了李大钊在任北京《晨钟报》总编辑和《新青年》杂志编辑期间,发表的《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创办《每周评论》,积极领导五四运动,在北京发起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和共产主义小组的情况。
挽回民族之青春
李大钊,字守常,1889年生于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他从小父母双亡,由祖父抚养长大。祖父是个读书人,一心想把李大钊培养成光宗耀祖的读书人。而李大钊却选择了一条光耀整个中华的艰难的革命道路。
1913年冬,李大钊在友人的资助下留学日本。在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后,他参加留日学生总会的爱国斗争,后来又和林伯渠等爱国志士组织神州学会,进行反
袁斗争。1916年,出于国内斗争需要,他于5月中旬毅然放弃学业回国。
回国后,李大钊创办了《晨钟报》,“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对军阀、官僚、政客的罪恶行径进行揭露;编辑《甲寅》日刊,大力倡导反对军阀统治和封建文化。
1918年1月,李大钊和陈独秀一起创办《新青年》——新文化运动旗帜的刊物。俄国十月革命发生后,李大钊从中看到了中国的希望,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他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一文中指出: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是推动世界革命的巨大力量。不久,李大钊又写了《布尔什维克的胜利》一文,庄严宣告:“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1919年,五四运动暴发。在这场革命风暴中,李大钊不仅起了领导作用,而且常和学生一起游行示威。由于反动当局出动武力镇压,陈独秀和很多爱国学生被捕。李大钊又四处奔走,多方呼吁,积极设法营救。
五四运动胜利结束后,共产主义小组在全国各地纷纷成立。1920年夏,陈独秀在上海成立了共产主义小组。随后,李大钊也在北京成立了共产主义小组。
为了筹建中国共产党,李大钊和陈独秀曾有书信往来。陈独秀问李大钊未来的党是叫共产党,还是叫社会党。李大钊在信中明确告诉他:未来的党应该叫共产党。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南陈北李,相约建党”。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迎来了新世界的第一缕曙光。李大钊作为党的创始人之一,虽没有参加党的一大,但是他对党的成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回国前,李大钊曾在《青春》一文中写道:“冲决历史之桎梏,涤荡历史之积秽,新造民族之生命,挽回民族之青春。”李大钊是这样写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把自己的全部生命都投入到了“挽回民族之青春”的运动中。
不为稻梁谋的执鞭士
作为北大的教授,李大钊有着显赫的社会地位,丰厚的收入。他本可以住洋房,坐汽车,但是他并没有这样做。恰恰相反,他的生活非常清贫。每月一百二十元工资,除了维持全家生活花去三、五十元外,其余全部用来接济贫寒青年和支援革命活动。
每到发月薪的时候,会计科总是给李大钊送来一大叠借条。扣除后,薪金已所剩无几,以至于李夫人常为家庭的生计而忧虑。蔡元培校长知道后非常感动,亲自关照会计科,每月发薪时硬性扣下一部分钱直接交给李夫人,以免她“难为无米之炊”。
虽然李大钊拿出大部分工资作为党
的活动经费,但他对党费的用途限制极为严格。冬天,李大钊家中因无力买煤而冷如冰窖。有人提出拿出一小部分党费买煤,遭到了他的坚决反对。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李大钊代表党中央全面指导北方的工作。国共合作以后,李大钊身负国共两党全作后北方组织的领导责任,他团结国民党左派,大力开展北方区的革命斗争。北洋军阀对此十分惧怕和仇恨,于1924年5月下令通缉李大钊。
面对反动政府的迫害,李大钊丝毫没有愄惧。他说:“目前统治者这种猖狂行为,只不过是一时的恐怖罢了。不出十年,红旗将会飘满北京。看那时的天下,究竟是谁人的天下!”
1926年3月19日,即“三·一八”惨案后第二天,段祺瑞政府下令通缉爱国运动的领导人。李大钊是第一个。
当时正是北伐战争前夜,南方革命形势日益高涨。北方反动军阀打着“讨赤”的旗号,加紧迫害革命者,试图将国民军消灭。1926年4月,国民军推翻段祺瑞政府后,遭到直、奉军阀联合进攻,被迫退出北京。随后,奉系军阀控制了北京。张作霖以“宣传赤化”为名枪杀了《京报》主笔邵飘萍、《社会日报》主笔林白水,并到处搜捕革命者。
在这异常险恶的白色恐怖中,为保存革命力量,迎接大革命**,许多共产党员被调离北京,国民党领袖也纷纷南下。国共两党北方的领导责任由李大钊一人承担。李大钊的工作变得更加紧张繁忙。
面临白色恐怖,李大钊毫不考虑个人安危,坚持革命工作。他练习打枪,并为应付可能出现的事变做好了一切准备。虽然他知道形势的严峻性,但从没有想过离开北京,离开工作岗位。
当张作霖的奉军进攻北京,冯玉祥的国民军准备撤离北京时,国民军的一位旅长跑到李大钊的住处,恳切地请他到自己的部队里暂时避一避。但李大钊无论如何也不肯离开自己的战斗岗位。这位旅长只好惋惜地走了。
随后,许多朋友多次托人带信给李大钊,或亲自来看望,劝他离开北京,也都被他谢绝了。他说:“要走出北京很简单,就是工作离不开,我不会走的。”李大钊的夫人也很担心他。每次劝他离开北京时,他都是坚决地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假如我走了,北京的工作谁来做?”“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是多么重要。我怎么能离开呢?”一直到夫人沉默不语,他才不再说下去。就这样,李大钊一直坚守在战斗岗位上,直到牺牲时,还在高呼“共产主义在中国必然得到光辉的胜利”……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