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京津卷

天津市_大沽炮台遗址

字体:16+-

大沽炮台遗址

概况

大沽炮台遗址位于天津市塘沽区海河与渤海的交汇处。大沽口是北方的海防要隘,自古就是入京的水道咽喉,历史上被称为“津门之屏”。明代嘉靖年间为了抵抗倭寇,开始在此筑垒设防。现存的大沽炮台遗址占地20公顷,包括南岸“威、镇、海”三座炮台遗址、长炮台遗址四座、南岸营盘东侧遗址、南侧围墙遗址局部、北岸“石头缝炮台”旧址。2005年11月,大沽炮台遗址被中宣部公布为第三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1997年,在“威”字炮台遗址上,天津市人民政府修建了大沽炮台遗址纪念馆,占地1.69公顷。纪念馆的正门是一座镌刻着“海门古塞”四个大字的仿古牌坊。

进门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黑色大理石的“大沽炮台遗址纪念碑”。由中共天津市委、市政府署名的碑文,介绍了大沽炮台的历史沿革及其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重要作用。碑文的末尾写道:“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我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洗雪国耻,举国同庆。天津军民,抚今追昔,缅怀英灵,整修炮台。历史之鉴,永世不忘。特刻石铭志。”1997年7月1日这一天,是大沽炮台遗址纪念馆建成开放的日子。天津市人民庆祝香港回归祖国的纪念大会也于同一天在这座纪念碑前举行。

在大沽炮台遗址纪念碑东边是“威”字炮台遗址。顺着坡形的马道登顶炮台后,大沽海口尽收眼底。远眺天水尽头波涛苍茫,大小船只进出海口。炮台上陈列的一门门铁炮斑驳锈迹,历经百年风雨的“三合土”炮台遍体鳞伤。

在“威”字炮台遗址北侧,是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建筑外形呈不规则的放射形,犹如炮弹爆炸的形状,取义于“东西方文化的碰撞、民族精神的迸发”。整个建筑用高强度钢板覆盖,用锈色体现历史的厚重与深沉,极富震撼力与艺术性。

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属于遗址类博物馆,建筑面积3900平方米。主要由展厅、3D影院、临时展厅等组成。

主展厅面积约1700平方米,由序厅、京畿海门、沽口御侮、国门沦陷等部分组成,采取博物馆与纪念馆相结合的陈列艺术形式、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陈列方法,通过声、光、电等现代手段,客观而生动地展现大沽口炮台历经外敌入侵、几经兴废的悲壮历史和中国人民不畏列强、顽强抗争的史迹,更多地体现大沽口炮台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及丰厚的历史积淀。

3D影片《沽口悲歌》依托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独特的爱国主义和历史知识教育资源,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示了大沽口炮台鼎盛时期的防御体系及第四次大沽口保卫战的壮观场面,是博物馆展陈内容的延续和升华。

硝烟中的

炮台

大沽口是京津门户,海河要隘。自古以来就是海防重镇,素有“南有虎门,北有大沽”的说法。大沽口炮台是“外接深洋,内系海口”的“海门古塞”。在中国近代史中,大沽口炮台更是成为中国重要的海防屏障。

明朝嘉靖年间,为了抵御倭寇,开始在大沽口构筑堡垒,正式驻军设防。1816年,清政府在大沽口南北两岸分别修建了一座圆形炮台。炮台高度约为一丈五尺,宽九尺,进深六尺。内用木料、外用青砖、白灰灌浆,异常坚固。这是大沽口最早的炮台。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炮台进行增修加固。至1841年,大沽口已建成大炮台5座、土炮台12座、土垒13座,组成了大沽炮台群,形成较为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1858年,钦差大臣僧格林沁镇守大沽口,对炮台进行了全面整修,共建炮台5座,其中3座在南岸,2座在北岸,分别以“威”、“震”、“海”、“门”、“高”五字命名,寓意炮台威风凛凛镇守在大海门户的高处。

大沽口炮台见证了中华民族抗击侵略、不畏强暴的历史。从1840年至1900年整整六十年间,外国列强为夺取在华的经济利益和政治特权,于1858年、1859年、1860年、1900年先后四次对大沽口发动侵略战争。他们依仗着先进的武器,侵犯大沽口,甚至进逼京畿,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在侵略者枪炮威逼下,清政府签订了一个个不平等条约。

面对强大的侵略者,大沽地区军民,在四次大沽口保卫战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同入侵略者进行了殊死搏斗,向世界显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勇敢坚强的民族气概。其中,著名将领罗荣光就是诸多为国捐躯英烈中的代表。

1901年,根据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清政府被迫将大沽口炮台拆毁。后来只有“威”字南炮台和“海”字老炮台两座遗址保存较好,其它炮台已不复存在。

100多年前的历史,充满了伤痛。但是,一个古老民族的灵魂是决不会被帝国主义的大炮摧垮的。不甘屈辱的中国人在硝烟中站起来了。今天的大沽炮台,就像不肯倒在战场上的勇士。它背负着往日的屈辱,带着满身的伤痕,毅然挺立在中华民族的北方国门。

沽口悲歌

从1858年至1900年,外国列强为夺取在华经济利益和政治特权,先后4次进攻大沽炮台。面对强大的侵略者,中国军民一次次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同入侵者进行殊死搏斗。在四次大沽口保卫战中,只有第二次作战取得了胜利,在近代民族反抗侵略的历史上书写下精彩一页。

1858年,钦差大臣僧格林沁奉旨对大沽口炮台进行重建,在加强防务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例如,从大沽口到山海

关一线的众多海口,选择战略要地屯兵设防;实行新老兵混合编制,以老带新;重视战备训练,奖优罚劣,提高兵员训练热情等一系列积极措施。此外,僧格林沁汲取第一次保卫战中的惨痛教训,上书朝廷掌握了更大的指挥自主权,以便于自己根据实际情况,把握战机。

《天津条约》签订后,英法政府仍不满足既得利益,蓄意利用换约时机,重新挑起战争。1859年6月,英法公使率领舰队从上海北上,目标直指海河口。6月18日上午,大约有20余艘联军舰船驶抵拦沙江一带。

当天中午,联军8艘军舰突然直闯内河。僧格林沁当即传令南北炮台“安准炮位,点配火绳,准备轰击”。但联军并没有立即发动进攻,只是接连在附近进行侦察,鸣枪发炮,恣意挑衅。对此,僧格林沁始终按兵不动,密切关注联军的动向。

25日拂晓,在破坏最外层拦河铁链、木栅以及铁戗等障碍物手,联军舰队的多艘船只竖起红旗,并行驱进,肆意挑衅。面对严峻的形势,僧格林沁隐忍未动,并派官员前往联系,谋求建立对话通道,但遭到拒绝。

25日下午3时,第一道障碍物被拆除后,英军“竟将合船蜂拥直上,冲至第二座炮台”,直接开炮向岸上轰击。此时,僧格林沁下令守军还击。

一时间炮声隆隆,海河口内外白浪翻滚,水柱冲天。激战到下午4时左右,抵近岸滩的联军舰船大部分都被击伤。美国远东舰队司令此时也揭开中立者的伪装,加入联军的阵营,展开对清军的攻势。

下午5时,联军司令贺布下达了登陆作战命令。英法联军陆战队1000余人在舰炮掩护下,向大沽海口南岸强行登陆,企图首先夺下南岸的三座炮台。僧格林沁察觉到联军的意图后,立即调集火器营前往迎击,北岸炮台也发炮支援。联军因死伤过多而停止前进,龟缩于壕沟中和土堆后。

入夜后,英法联军企图偷袭炮台。联军虽有多人爬到炮台下面第一道壕沟边,但因步枪塞满泥浆,随军带来的便桥和云梯又损坏不能使用,因此无法对炮台展开有效进攻。守军集中火力向隐藏在壕沟边的联军射击,迫使其向海口撤退。半夜时分,联军残部才陆续爬上舰船。

英法联军遭此沉重打击后,自知此次很难取胜,不得不收兵南撤。在参战的13艘英军舰艇中,有4艘被击沉,有6艘被严重击伤,丧失了战斗力。参战的英军陆战队1200人,死伤达578人。参战法军约60人,死伤14人。

清军在这次防卫战中,伤亡仅32人,大沽炮台也只遭到轻度破坏。中国军队取得了自鸦片战争以来抵抗外国侵略军的最大胜利。这次胜利,迫使美国特使按照清政府的要求在北塘换约。这一事件在近代以来的中国外交史上尚属首次。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