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合纵六国的苏秦(1/3)
战国历史是一个各色英雄均辈出的时代,如果说战国末期在诸侯七国中谁领**,做了六国宰相,为合纵大业鞠躬尽瘁的苏秦自然是当之无愧的。他一生为了燕国的强大而进行频繁的外交活动,同时又大大影响齐、赵、魏等国的政治决策,为燕伐齐做了准备。他取法诸于百家的学说加以融会,游说诸侯国君,讲究机谋权变,被推为当时纵横家的代表人物。
连横失败,家亲难容
苏秦,历史上有名的游说家,字季子,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317年前)洛阳人(今洛阳东郊一带),出生于殷富的农家,他向来有大志向,曾拜鬼谷子为师,专攻纵横捭阖的谋划术,是战国时期与张仪齐名的纵横家,可谓“一怒而天下惧,安居而天下熄”。然而他刚“出道”时的“事业”却并不顺利。
最初,苏秦是想用“连横”的策略来实现其自身的抱负,无奈却不受信任及重用。
这还要从其初出茅庐说起。苏秦辞别鬼谷子下山后回到洛阳老家。苏秦离家数年,终于重新团聚,个中欢喜自不必说。过了几天,苏秦想出外游仕列国,于是便向母亲请求,想变卖家产,作为川资路费。老母、寡嫂和妻子阻止他说:“你不愿从事耕种工商,竟想通过口舌来博取富贵,日后生计无着,穷困潦倒,可就悔之晚矣!”其两个弟弟也说:“兄长如真的精通游说之术,何不就近游说周王,在家乡也能博取功名富贵,又何必离家远行呢?”苏秦被全家阻拦,只得就近游说周显王,向他讲述自己的富国强兵主张。显王将他留在馆舍,然而周显王的左右大臣都不肯在周显王面前保举他,原因只是他们知道苏秦出身农商之家,怀疑他的主张空疏迂腐不切实际。就这样,苏秦一等便是一年有余,但即使这样也没能换来周显王的重用。
苏秦眼见进身无望,就愤而回家。他劝服全家,将家中产业全部变卖掉,以换取其游说列国的资费。苏秦沿途探访各地的山川与风土人情,还非常用心地将天下的形势利害详尽记载下来。然而几年过去了,他仍然没能受到列国重用。最后,他选择了西行去秦国。等他到了秦都咸阳时,秦穆公刚刚去世不久,而惠文王即位。他请求拜见惠文王。惠文王将他召到大殿,问他:“先生不远千里来到敝国,有什么要指点寡人的吗?”苏秦奏道:“臣听说大王要求各国诸侯割地,是想要安坐而吞并天下吗?”惠文王说:“当然。”苏秦说:“大王东有关河、西有汉中、南有巴蜀、北有胡貉作屏障,更有沃野千里、雄兵百万,凭大王的贤能,秦国百姓的众多,如果肯听从臣的计谋,吞并诸侯、周室,一统天下易如反掌。世上哪里有安坐就能成就大业的呢?”惠文王因为卫鞅的关系,心中十分憎恶游说之士,便推辞说:“我常听人说:‘羽毛未丰,不能高飞’。你说的这些我眼下还无法做到,等以后兵力雄厚再说吧。”苏秦退下,将古代帝王以武力得天下的方策汇编成书,共十几万字,第二天将它献给惠文王,惠文王虽然将书收下,却依旧未有起用苏秦之意。苏秦又去拜见秦相国公孙衍,公孙衍嫉妒苏秦之才,不肯引荐他。他又苦等了一年多,盘缠花光了,衣服破了,秦惠文王也没有用他。他只好回老家去,再作打算。
因为盘缠都已花完,所以当他回到家时已是狼狈不堪。母亲见他那副相貌,对他出言责骂,妻子正在织布,见苏秦回来,竟不下机相见;苏秦饥渴难耐,向嫂子要饭吃,嫂子说家中无柴,不肯为他做饭。其不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
看到至亲至爱的人都对他如此,苏秦不觉落泪,感叹地说:“一身贫贱,妻子不把我当丈夫,嫂子不把我当小叔,母亲不把我当儿子,这都是我的过错啊!”于是查检书箱,看到一册太公《阴符篇》,苏秦忽然醒悟道:“鬼谷先生曾说:‘如果游说不得志,只须仔细探讨此书,自会大有收益。’”从此,他闭门苦读,非常用功,可以说昼夜不息。有时候念书念累了,困得眼皮也睁不开。他气急了,骂自己没出息,拿起锥子在大腿上刺了一下,刺得血都流出来了,直流到脚上。这一下子,精神可来了,他接着又念下去。
苦苦地熬了一年多工夫,读熟了姜太公的兵法,尽得书中要义,熟知了各国的地形、政治情况和军事力量,还研究了诸侯的心理。这样,天下分合兴亡大势便了然于胸,苏秦**说:“我苏秦有如此学识,用它来游说各国掌权人,出入朝堂,取得卿相之位实在是易如反掌。”于是他便决定再次出去游说列国。
任何人想要实现自己的抱负都不是易事,尤其是最初的阶段。正所谓“万事开头难”,一点都不假。如果苏秦旗开得胜,历史不知道将是什么样子。事实上,他最初的失败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苏秦游说秦惠王的言辞。他强调秦国地势险要,物产丰厚,是天下少有的强国。并且他还称赞秦惠王之贤能,士民众多,军事训练有素,凭这就可以吞并六国统一天下。但当时秦国的情形并不是这样的。全国上下很关注商鞅而忽视秦惠王的存在,没有看出他有什么贤能。军事强大,但是人心深受压迫,敢怒而不敢言,属于暴政,而暴政是灭亡的先兆。大凡真正强大的国家,不但要求法制严明而且要求以德治国,以“仁”赢得人心。强大的军事实力加上以德治国
方可得天下。
我们知道,秦在商鞅变法后,国力确实大增,但是人心尚未稳定。所以,秦惠王立即给予推脱。其实,在秦国,法令制度方面在当时的社会情况来看,已经很完善了,缺乏的就是收拢人心,让全国人民忠心效劳。还有就是最重要的一点,秦惠王经过商鞅变法的事故,内心里不再敢轻易利用游士,担心游士喧宾夺主。以上这些正是苏秦“连横”之策失败的原因之所在。
不过,苏秦虽然一再受挫,但是他并没有被打倒,反而更努力地研究书籍,以学得更实用,更具才华的纵横之术。其不畏失败,愈挫愈勇的精神值得我们现今时代的人们学习;而其“头悬梁,锥刺股”的催促学习之策也值得人们敬佩,激励着后人发愤勤学,苦读成才。
游说六国,尽显风采
苏秦决定再次游说列国之后,没有像之前选择的那样,他决定想一个帮助六国拒秦的计策。
苏秦先去了赵国,这时的赵国是赵肃侯在位,其弟公子成被拜为相国,称奉阳君。苏秦先游说奉阳君,然而那奉阳君是一个嫉贤妒能的人,当然也不肯听从。无奈,苏秦只得离开赵国,北行到燕国,苏秦求见燕文公,燕文公左右之人都不肯为他传话,苏秦也就一直没有机会得见燕文公。终于有一天,苏秦有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当时,正值燕文公出游,苏秦跪在路旁求见,文公问他姓名,知道他是苏秦,大喜道:“听说先生曾把十万字治国之策献给秦王,我心中很是羡慕,深憾不能拜读先生大作。现在先生肯亲自来指教我,实在是我燕国的福分。”于是便将苏秦召回朝堂,很谦恭地讨教。
苏秦的绝好口才终于派上了用场,他奏道:“大王位列七国,有土地二千里,兵卒数十万,战车六百,马匹六千,但比起中原各国,还不及人家一半。现在大王耳朵听不到铁马金戈之声,眼睛看不到车翻将损之危,安居太平,大王可知道这是什么缘故吗?”燕文公说:“我不知道。”苏秦说:“燕国之所以不被别国攻伐,是因为南面有赵国做屏障,如今大王不努力与近邻赵国结好,反而想通过割让土地来讨好远在西方的秦国,这不是大大的失策吗?”燕文公说:“那么我该当怎样做呢?”苏秦答道:“依臣之见,不如先与赵国结好,然后再联合其他四国,合力与秦相抗,这才是保证燕国久安的办法。”燕文公说:“先生想用南北合纵共抗西方强秦之计,来保证燕国安宁,我当然同意,但只怕其他五国不肯合纵结盟。”苏秦说:“臣虽不才,愿代大王去见赵侯,与他缔结盟约。”燕文公自是喜出望外,当即向苏秦提供金帛路费、高车驷马,让武士护送他赴赵。
自此,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合纵结盟外交拉开了序幕,作为一个纵横家的苏秦,也正是从离开燕国开始,揭开了自己靠三寸不烂之舌纵横天下,最终得到六国的信任,身配六国相印的人生辉煌。
可以说,苏秦每到一个侯国都充分地发挥了其出色的口才。苏秦到赵国时,当初那个不愿引荐苏秦的奉阳君赵成已死,赵肃侯闻听燕国护送苏秦来到,忙降阶相迎道:“贵客远来,有何指教?”苏秦奏道:“天下才士贤人,无不颂扬君的高义,都愿向君尽忠,只是因为前相国奉阳君嫉贤妒能,人们这才裹足不前。如今奉阳君身死让位,臣这才敢向君献上忠言。臣听说‘保国不如安抚百姓,安民不如善交邻国’。如今函谷关以东各国,以赵国最为强大,赵国方圆土地有二千多里,兵卒有数十万,又有战车千辆,马匹上万,粮草众多,可供数年使用。秦国最忌讳的也是赵国,它如今之所以不敢发兵攻赵,只是害怕韩、魏袭其后路,所以韩、魏两国实是保护赵国的屏障。韩、魏无高山大川之险可凭,一旦遭秦国大举进攻,势必难以抵挡敌人,韩、魏一亡,大祸马上就会降落在赵国头上。臣曾考察天下地图,各国土地相加比秦国多出万里,兵力也比秦国多出十倍,假使六国联合,协力对付西方,破秦易如反掌。现在秦国以武力恐吓各国诸侯,让各国割地求和,不战而割让国土,实际上等于自我破灭。攻破敌人与自我破灭,哪一个对六国更有利呢?依臣之见,君不如与六国君臣在洹水会盟,结为兄弟盟邦,秦攻一国,则六国共同出兵救援,六国中如有背盟毁约者,则由其他五国出兵征讨。秦国虽然强暴,它又怎敢以一国与天下为敌呢?”赵肃侯说:“我还年轻,执掌君位不久,还从未听到如此高论。先生想纠合诸侯合纵抗秦,我怎敢不听从!”就这样,苏秦的短短一席话便说服了赵肃侯。于是便将相印赠给苏秦,赐给他一所大宅,又给他车驾百辆,黄金千镒,白璧百双,锦绣千匹,让苏秦作为“纵约长”出使游说各国合纵抗秦。在苏秦正想动身启程时,赵肃侯忽然派人来召,说有急事商议。肃侯说:“适才边关有人来报,说‘秦国相国公孙衍出兵攻魏,俘获魏国大将龙贾,斩杀魏国士卒四万五千人,魏王割让黄河以北十城求和,公孙衍正打算转道攻赵。’我们应该如何应付?”苏秦闻听此言,暗暗吃惊,有点担忧坏了自己合纵的计策,于是情急生智,故意装出胸有成竹的样子,拱手答道:“秦军远来疲劳,未必能攻到赵国,即使他们来了,臣也有办法使他们退去。”肃侯说:“那就请先生暂且留在敝国,如果秦兵真的未来,再请先生离
开寡人去游说各国。”这句话正中苏秦下怀,他满口答应肃侯。苏秦回到府中,将一个叫毕成的心腹之人召到密室,吩咐他去找自己的老同学张仪,还把见到张仪后如何应付对答告诉毕成,毕成领命赶赴大梁。
张仪一步步地进入苏秦所设之局。无论是出于何种原因,张仪真的劝说秦王不要动兵攻赵。
得知秦暂时不攻打赵,苏秦便向赵肃侯辞别,来到韩国。他见到韩宣惠公时说:“韩国虽只有方圆九百里土地、数十万甲兵,但天下的强弓硬弩都出于韩国。现在大王想归附秦国,秦国必会让大王割地为贺,到了明年,秦国还会逼大王继续割地。韩国土地有限,秦国贪欲无穷,割上几次,韩国土地就会全到秦人手中了。俗话说:‘宁为鸡头,不为牛尾。’以大王的贤能,韩国军队的精锐,却落个‘牛尾’之名,臣实在为大王羞愧。”宣惠公恭敬地说道:“寡人愿听从先生之言,与赵王订约结盟。”赠送千金给苏秦。苏秦又分别来到魏国、齐国、楚国,并都取得了游说的成功。
至此,合纵已基本取得了成功。苏秦北行回报赵肃侯,路过洛阳,诸侯们各派使臣相送,仪仗森严,前呼后拥,车马辎重连绵二十余里不断。周显王闻听苏秦将到,派人预先清扫道路,在郊外设帐迎接。苏秦的老母,扶着拐杖在路旁观看,嘴里啧啧惊叹,两位兄弟和妻子、嫂子跪在郊外大道上迎接,不敢抬头正视。苏秦在车中对他嫂子说:“嫂子过去连饭都不肯为我做,如今为何如此恭敬我呢?”嫂子说:“兄弟官位尊贵钱多,不容我不敬畏!”苏秦长叹道:“‘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我今日才知道荣华富贵是这么重要!”苏秦用车带上自己的亲属回到故里,建起一座大宅,让全族居住,又出千金供养他们。
后来,赵国又封苏秦为武安君。赵肃侯打发使者去约会齐、楚、魏、韩、燕五国的诸侯到赵国的洹水(今河南北境)会面,公元前333年,楚、齐、魏三个封王的诸侯和赵、燕、韩三个封侯的诸侯,一概称王,结为兄弟,告拜天地,订了盟约。六国封苏秦为“纵约长”,交给他六国的相印,让他专门管六国联合抗秦的事。
客观地说,虽然最终六国的合纵结果是失败的,但苏秦的合纵策略却应该属于成功之列。因为合纵的失败可以说与苏秦是无关的。参加联盟的东方六国,同床异梦,都想扩大势力,吞并别国而称霸,在秦国连横战略的破坏下,合纵瓦解了。这之后,苏秦先仕于燕,其主要活动就是离间齐、赵之间的关系,以减轻齐对燕的压力。后来他又离开燕国而转至齐国,受到愍王的重用,但苏秦忠于齐的只是表象,事实上,他暗中是在为燕效劳。他所采取的策略是劝齐攻宋,以转移齐对燕的注意力。于是燕昭王派乐毅突然出兵以攻齐,齐因措手不及而败于燕。苏秦与燕谋齐的活动至此而败露,齐将苏秦处以车裂之刑,这在战国晚期是轰动一时的事件,在许多当时人著述中都有反映,如《孙子兵法?用间》,里面有“燕之兴也,苏秦在齐”的话,又如《吕氏春秋?知度》,说“齐用苏秦而天下知其亡”。这些记载表明,战国时人都知道苏秦为燕而仕齐,最后使齐亡而兴燕,但不可否认的是,他自己也确实为燕国而作出了牺牲,连性命都丢在了齐国。
早年时期的苏秦因刻苦读书而成才,成年后艰苦奋斗,历经磨难,终于获得了成功,以纵横家而名史册。苏秦在战国晚期名声颇大,《荀子?臣道》把“齐之苏秦”和“楚之州侯”、“秦之张仪”相提并论。西汉时,苏秦仍受人称道,如《史记?邹阳传》赞扬他能成为燕的忠臣。《淮南子》也多处提到他,并肯定他有知权谋的长处。司马迁特在《史记》里写有《苏秦列传》,文后评论说:“夫苏秦起于闾阎,连六国从亲,此其智有过人者。吾故列其行事,次其时序,勿令独蒙恶声焉。”苏秦还被后人塑造成了神话中的人物。《洛阳伽蓝记》里就写着:“(苏秦)冢旁有宝明寺,众僧常见苏秦出入此冢,车马羽仪,若今宰相也。”唐朝诗人贾岛写有一首《经苏秦墓》的诗:“沙埋古篆折碑文,六国兴亡事系君。今日凄凉无处说,乱山秋尽有寒云。”在“连六国从亲”的过程中,苏秦尽显其过人的才智。
苏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传奇人物,他的智慧和谋略已经远远超出了那个纷乱时代的其他说客,包括他的师兄弟张仪。他依仗所拥有超人的智慧,似乎天下形势都要靠他的三寸不烂之舌定夺。然而他却醉心于功名利禄,无所谓道义,这种人只能算是有才无德。
回顾战国后期的历史,可以看得出来,其实就是强秦与六国之间互相瓦解的历史,而在其中纵横捭阖的就是有影响意义的游说之人,苏秦无疑是其实最具影响力的一个。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诸侯之间的局势错综复杂,而那些靠世袭登上君位的国君,多是不学无术的平庸之辈,看不透当时的局势,无力左右自己的国家。这就为具有雄才大略的苏秦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遇和舞台。只要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可以采取任何手段,哪怕是欺骗、蒙蔽等等不光彩的手段。
我们无法凭主观意愿来品评苏秦的历史功绩,更无法从人格意义上给苏秦下结论,但是毫无疑问,他作为那个乱世的英雄,作为伟大的外交家,在青史上留下了伟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