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这面镜子

弥勒的肚量

字体:16+-

弥勒的肚量(1/3)

人们在庙宇里,经常瞻拜有一个很大肚子的弥勒佛,给人一种宽容的感觉。

有一年,我到江西瓷都,朋友送我一尊五子弥勒佛,看到那笑口常开的模样,真是连我也受到这尊菩萨快乐精神的感染,而不觉莞尔。大肚佛的庙很多,凡参观者,无不留下愉悦的印象。

看来,这位菩萨的心理非常健康,他不但自己开心,别人看了他也会同样感到开心。所以,有一副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诸事,慈颜常笑,笑世间可笑众人”,这句话里,很有一些劝勉的意思了。口语中的“肚量”,恐怕由此而来。在现实生活里,凡胸襟宽阔,心怀敞开的人,要比狭隘小气,狗肚鸡肠的人,会感觉到更多的幸福,这是可以肯定的。谓予不信,再看大殿两旁的金刚,不是咬牙切齿,举刀弄棒,就是突睛怒目,跋扈飞扬。而且一个个都瘦骨嶙峋,不甚健康的样子,再看他们一天到晚,总保持这种不容人的姿态,该多累啊!

于是,联想到做人,要有宽厚的气度,联想到为文,更要有宽容的雅量。

我想,这雅量,就是在批评别人的同时,也应该允许别人反批评。只准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那就有欠风度了。不能说好就笑,说孬就跳,这是最起码的涵养。人的一生,是非公道,犹要任人评说;那么,作品的好坏,文学的短长,褒贬不一,是很正常的事情。

譬如吃东西,有南甜

北咸,东酸西辣的分别,对于文学的欣赏口味,那就更难一致。即使说,偏爱某种口味,若吃多了也会倒胃口的。顿顿吃山珍海味,在席上就要点一两道清淡的蔬菜。反之,天天咸菜稀粥,食不果腹,又该馋鸡鸭鱼肉了。太多了以后的厌足,和太少了以后的渴求,是人的自然本能。这就是穷困潦倒,有时连粥也喝不饱的曹雪芹先生,在西山脚下写《红楼梦》,于书中大写螃蟹宴、莲叶羹、烧鹿肉、烧茄鲞的原因,他太怀念往昔锦衣饫食的岁月。因此,某些人给某些作品叫好,或者,某些人给某些作品泼冷水,与舌尖的味蕾起作用而挑食,是同样的道理。

我们常常会碰到那些说好的,赞不绝口的,或者,说坏的,全盘否定的文章,恐怕首先要有一点清醒。第一,说你好,未必真好。上帝不会给他的子民一个十全十美的安排。总是会有美中不足的地方,总是会有比别人差的所在。因此,对人,别指望尽善尽美,对己,也别自以为完美无缺。第二,说你坏,未必真坏。即使骂得狗血喷头又如何,绝对不能满腔怒火,气冲斗牛,这时就用着肚量了。尤其不要护短拒善,讳疾忌医。最佳之计,便是:取其精华,营养自己,弃其糟粕,用以肥田。

在文学天地里,学会退后半步,你会发现,这世界变得非常宽阔。一篇非难的文字,两句背后的议论,文人之间的评头品足,完全可以不予理会。太

着急了,太肝火旺了,于健康无所裨益。文学,是一种特殊的竞技,很难说谁是绝对的胜利者,谁是绝对的失败者。成功了,仍可以挑出一大堆毛病;失败了,同样可以找到一大堆值得肯定的地方。

英国一位诗人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后,马上有人说他的作品简直不堪卒读,他没有大发雷霆,气势汹汹地打上门去。斯汤达的《红与黑》问世后,遭遇惨淡,险些被封杀,但他坚信百年以后会赢得读者。没有找几个哥儿们,组成啦啦队吹嘘自己,也没有把不叫好的人告上法庭,果然,并没有过那么久,这部小说奠定了他在法国文坛的地位。

所以,作家不能把褒贬太当真了,太在乎了。因为有些评论家的尺子,是用有伸缩性的橡皮制成的。如果斯汤达对那些批评当真,把手稿扔进壁炉里的话,那么今天不仅失去于连这样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怕是连《巴玛修道院》,也看不到了。

文学如此,生活,更当如此,长长短短,是是非非,任人评说,正确对待,始终保持一份平常心态,那生活就有质量,就有水平。过去,我们读古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甚解其意;后来,上到高山,四望远眺,天地之大,宇宙之广,才体会到心胸开阔,“有容乃大”的道理,才真是做人的根本呀!

一个人要有“肚量”,而表现出的宽容,是一种有勇气的行为,这就是弥勒佛给人的启示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