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生态农业"。有人认为,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紧张,而劳力资源丰富,又有精耕细作的传统。机械化、电气化虽然能使农民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却不可能增加土地资源,也不可能显著地提高
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因此,农业机械化、电气化,再加上化学化、灌溉化等,只能说是农业现代化的内容之一,实现了这几个"化"并不等于实现了农业现代化。而生态农业,才使我们看到了中国未来农业的端倪。未为:《现代农业的新概念》,《人民日报》1984年8月2日。生态农业是一种先进的农业生产方式,它集中了无机肥和有机肥的各种优点,并加以提高。其特点是充分发挥农业生态系统自身固定和转化太阳能的作用,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加上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促进和强化,使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的运作协调,从而获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效益。我国有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和实行有机农业的丰富经验,发展生态农业具有有利的条件。人们希望就此走出一条适合我国特点的农业现代化的路子来。王松霈:《农业生态经济研究的开展,使农业经济学步入新阶段》,载《中国经济科学年鉴(1987)》,经济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也有人提出,按照现代科学原理,自觉地办"生态农场",在我国农业中推行生态农业的原则,是一件具有方向性、现实性和普遍意义的事情,是发展我国农村经济的新路子。于光远:《访问一个生态农场》,《经济研究》1984年第3期。
7."侧重-结合型农业"。有人认为,世界发达国家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道路有三种类型:即(1)先进型,就是在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将机械化和科学化分先后进行;(2)侧重型,就是侧重抓一个方面;(3)并进型,即机械化和科学化齐头并进地发展。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把生产技术科学化和生产工具机械化二者结合起来,并以科学化为主、机械化为辅,即走"侧重-结合型"的道路。现阶段侧重抓农业生产技术科学化,并与生产工具机械化、生产组织社会化结合起来,同时由松散结合向紧密结合发展。这样做,不仅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普遍规律,而且适应我国国情。这是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的中国式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梅德根:《我国农业现代化应走"侧重-结合型"的道路》,《江海学刊》1983年第4期。
三、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新的概括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理论界对农业现代化的讨论进一步深化,并对农业现代化的概念逐步形成了比较统一的看法,一致认为,农业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