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学60年

第153节:第五节 关于农业现代化问题的三次讨论(7)

字体:16+-

展农业综合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也是与资源、生态、环境相协调,建设富裕文明新农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用现代工业提供的技术装备农业,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市场经济观念和组织方式管理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济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的过程。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历史概念,农业现代化程度也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这一概念是总结了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经验和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正反经验所得出的一般结论。查振祥:《论农业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农业现代化的研究》1992年第5期;吴凌:《浅论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研究》1992年第6期;赵玉红:《发展现代农业要把握的几个关系》,《理论探索》2007年第3期;周琳琅:《关于现代农业发展的几个问题》,《经济问题探索》2007年第5期。

根据我国的国情,我国农业现代化应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商品化。商品化是农业现代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体现,我国农业商品化的程度很低,因而更应该强调这一点。农业现代化是农村经济由传统自然经济向现代商品经济发展的过程,只有走向发达的商品经济,出现对农产品广泛的市场需求,现代化才能成为农业发展追求的目标。

2.专业化。专业化与现代科学技术及商品化紧密相关,它的主导因素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商品需求水平的提高,因此,专业化是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两者不可分割。

3.集约化。集约化的主要途径是发展精细农业,即高密度的技术投入和相对较多的活劳动投入。在资源利用上,体现充分合理而无废弃,广泛采取综合利用和深度加工的开发途径。

4.多功能化。除了继续稳定和发展商品粮基地建设,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外,要积极培育和扶持各具特色的畜牧业、水产业、林业及棉花、油料、蔬菜、花卉、水果、药材等经济作物商品基地建设,还要大力发展都市设施农业、循环农业、绿色农业、创汇农业、观光休闲农业、生态农业、旅游农业等各种新型现代化农业模式,使其成为我国建设现代农业的新的动力。

5.社会化。现代农业要求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流通等环节有机连接起来,形成完整高效、相互促进的农业产业体系。因此,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应当成为我国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基本经营形式。秦力生:《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走自己农业现代化的道路》,《红旗》1980年第9期;吴善麒:《略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3期;廖少云:《我国农业现代化必须走技术集约的道路》,《农业经济问题》1981年第7期;王家樑:《建设农业商品生产基地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农业现代化研究》199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