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朱棣假死,我选择登基

第92章 治本之策

字体:16+-

“陛下!”

吴成德给朱瞻基上了一道奏折,“臣知错了!书院确实是培养人才的好办法……”

朱瞻基看完,满意地点点头:“这才像话。”

这件事传开后,那些反对的声音顿时消失了。

但朱瞻基并没有就此放松。

“王卿家,”

他对王守仁说,“现在是关键时候,一定要把书院办好。”

“陛下放心,”

王守仁说,“臣已经想到了一个好办法。”

“什么办法?”

“我们可以定期举办学术交流会,让各地书院的师生聚在一起,互相切磋。”

朱瞻基眼睛一亮:“好主意!”

第一届学术交流会很快就举办起来。

各地书院的师生齐聚京城,带来了他们的研究成果。

有研究水利的,有改良农具的,有制造火器的,还有研究医术的……

朱瞻基亲自参加,看得爱不释手。

“好啊!”

他不停地称赞,“这才是真本事!”

特别是当他看到一个西域学生和一个江南学生合作研究出的新型染料时,更是高兴得不得了。

“这就对了!”

交流会开了整整一个月,成果丰硕。

朱瞻基当即下令:以后每年都要举办这样的交流会。

同时,他还设立了专门的奖励:凡是能提出有用建议或发明的,都重重奖赏。

“陛下,”

张侍郎感叹,“现在的学生们,比以前那些只知道考科举的都强多了。”

朱瞻基点头:“这才是朕想要的。读书不是为了做官,而是为了有用!”

正说着,突然传来一个好消息。

“陛下!”

王守仁兴冲冲地跑来,“技艺堂的学生们,研究出了一种新式火铳!”

这种新式火铳,比原来的更轻便,射程也更远。

朱瞻基大喜:“好!立刻交给军器监,大量生产!”

没过多久,又有新的发明出现:一种新型水车,能大大提高灌溉效率。

朱瞻基看了直点头:“这些孩子,是真用了心啊!”

就在这时,一个意外的消息传来。

“陛下!”

锦衣卫急报,“发现有倭国密探,想要打探书院的情况!”

朱瞻基却不慌不忙:“让他们看。”

“啊?”

大臣们都愣住了。

“有什么好怕的?”

朱瞻基胸有成竹,“让他们看看我大明的实力!”

果然,当倭国得知大明书院的情况后,立即派使者来请求建交。

“我们愿意每年派遣学生来学习……”

使者说。

朱瞻基笑而不语。

这正是他想要的效果。

正当书院蒸蒸日上时,突然又出现了一个新问题。

“陛下,”

王守仁有些为难地说,“现在各地报名的人太多了,书院都快装不下了……”

朱瞻基沉思片刻:“看来是时候扩大规模了。”

“怎么扩大?”

“首先,在各地多建书院。”

朱瞻基说,“其次……”

“是时候把这些人才派出去了!”

“陛下打算如何安排这些人才?”

王守仁好奇地问。

朱瞻基踱步思索:“这批人不能按老规矩来。要因材施用,各尽其能。”

“比如?”

“比如那个研究水利的张三,就让他去治理黄河。那个精通农事的李四,就派去改良南方水稻,关键是要用对地方!”

正说着,一个锦衣卫匆匆进来:“陛下!江南漕运出事了!”

“怎么回事?”

“运河淤塞严重,漕船难行。而且……”

锦衣卫压低声音,“有些漕帮势力在从中渔利。”

朱瞻基眼睛一亮:“这倒是个好机会。”

转头对王守仁说:“把水利堂的那几个学生叫来。”

很快,几个年轻人就站在了金殿上。

“陛下……”

他们有些紧张。

“不用怕,”

朱瞻基和蔼地说,“朕听说你们研究出了一套疏浚河道的新方法?”

“是的!”

为首的学生叫刘明,眼睛顿时亮了起来,“我们发明了一种新型疏浚工具,可以大大提高效率……”

“好!”

朱瞻基打断他,“现在就有用武之地了。”

“啊?”

“朕命你们即刻启程,去江南治理运河!”

“这……”

“害怕了?”朱瞻基笑问。

“不!”

刘明挺直腰杆,“学生们一定竭尽全力!”

朱瞻基满意地点头:“去吧,朕等你们的好消息。”

等他们走后,大臣们有些担心:“陛下,这些年轻人能行吗?”

“能不能行,试试就知道了。”

朱瞻基胸有成竹,“再说,总要给他们机会。”

很快,刘明等人就带着他们的新发明来到了江南。

当地官员一看是些毛头小子,顿时不以为然。

“就凭你们?”

漕运总督冷笑,“这运河几百年的老问题,你们能解决?”

刘明不慌不忙:“大人请看……”

他展示了他们发明的新型疏浚工具:一种带有铲斗的机械装置,可以大大提高疏浚效率。

“这……”

漕运总督眼睛一亮,“有点意思。”

刘明继续说:“而且我们还研究出了一套水流控制方案,可以减少淤泥沉积……”

工程很快就开始了。

新工具的效果确实惊人,一天能完成以前一个月的工作量。

“厉害啊!”

当地百姓纷纷称赞,“这些书院的学生,真有本事!”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

“大人!”

有天晚上,一个工人偷偷来报,“漕帮的人要来捣乱……”

原来,漕帮一直靠着帮船只脱困收取好处,现在河道通畅了,他们的生意就没了。

刘明立即向朝廷报告。

朱瞻基看完奏折,冷笑一声:“早就料到会有这种事。”

立即下令:“调京营五千精兵,保护工程!同时……”

他看向王守仁:“让政事堂的学生也去几个,研究如何安置这些漕帮的人。”

“陛下英明!”

王守仁赞叹,“这才是治本之策。”

很快,政事堂的学生就拿出了方案:把漕帮的人编入官方的运输队伍,由朝廷发放薪俸。

“这样既保住了他们的生计,又能规范管理。”学生们解释。

朱瞻基看完连连点头:“好!就这么办!”

在军队的保护下,加上安置政策的推行,工程顺利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