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朱棣假死,我选择登基

第93章 编写书籍

字体:16+-

运河一通,漕运立即恢复正常。

朝廷粮饷不愁,百姓生活也更便利了。

“陛下!”

刘明等人回京复命,“运河已经疏通,今后只需定期维护就行。”

朱瞻基大喜:“好!朕要重重赏你们!”

“学生不敢贪功,”

刘明说,“这都是书院教得好……”

“诶,”

朱瞻基摆手,“不用谦虚。你们确实有本事。这样,朕命你做工部主事,专管各地水利。”

“谢陛下!”

这件事在朝野引起轰动。

“这些书院出来的学生,真有两下子啊!”

“是啊,不但有真本事,做事还靠谱!”

朱瞻基听到这些议论,笑得很开心。

“陛下,”

张侍郎说,“看来您的人才战略很成功啊。”

“这才哪到哪。”

朱瞻基说,“接下来还有更重要的事。”

“什么事?”

“农业改良!”

朱瞻基说,“这可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大事!”

他立即召来技艺堂擅长农事的学生:“你们那个改良稻种的研究,进行得怎么样了?”

“回陛下,”

一个叫杨寿的学生说,“已经有了眉目。这种新稻子,产量比普通的高一倍!”

“好!”

朱瞻基拍案,“马上组织人手,在南方试种!”

就这样,一批批书院培养的人才,被派往各地发挥所长。

有的去改良农事,有的去发展工艺,有的去管理吏治……

效果很快就显现出来。

“陛下!”

户部尚书欣喜地报告,“今年的粮食产量,比去年增加了三成!”

“陛下!”

工部尚书也来报喜,“新式水车推广后,旱地都能种上粮食了!”

朱瞻基很满意,但他知道,这还不够。

“王卿家,”

他对王守仁说,“是时候把规模再扩大一些了。”

“让各地书院互相合作,”

朱瞻基说,“组成一个研究网络。”

这个想法很快就付诸实施。

各地书院开始定期交流,互通有无。

遇到难题,就集中力量攻关。

正当一切蒸蒸日上时,突然传来一个消息。

“陛下!”

锦衣卫火急火燎地跑来,“西域那边出大事了!”

“什么事?说!”

朱瞻基眉头一皱。

“是这样的,”

锦衣卫匆忙禀报,“西域发现了一种怪病,已经死了不少人。当地官员束手无策……”

朱瞻基立即坐直了身子:“详细说说。”

“据报,病人先是发热,然后浑身出现红点,最后会呼吸困难。更可怕的是,这病还会传染……”

“嗯……”

朱瞻基沉思片刻,突然想到什么,“去把医术堂的学生叫来!”

很快,几个年轻的医者就来到殿前。

“陛下,”

为首的是个叫孙道济的学生,“听说西域那边出了瘟疫?”

“对!你们可有办法?”

孙道济正色道:“学生们在书院时就研究过类似的病症。如果是我们想的那种,应该可以治。”

“好!”

朱瞻基立即拍板,“你们即刻启程!”

转头又对王守仁说:“去把那个西域来的医学生也叫上。”

“陛下是说阿布都?”

“对!他熟悉当地情况,可以配合。”

很快,一支医疗队就组建起来,火速赶往西域。

到了当地才发现,情况比想象的还要严重。

“这……”

当地官员都吓傻了,“太可怕了!”

“大家别慌,”

他说,“我们先分头行动。阿布都,你负责和当地人沟通,了解病情发展……”

他们很快就找到了病因:是一种被污染的水源。

“原来如此!”

孙道济恍然大悟,“难怪会这么多人染病!”

立即采取行动:一面隔离病人,一面净化水源,同时用特制的药方治疗。

阿布都的作用发挥得很大。

他用当地话向百姓解释情况,让大家配合治疗。

“报告陛下!”

二十天后,捷报传到京城,“疫情已经控制住了!”

朱瞻基松了口气:“伤亡如何?”

“新增病例已经没有了,原有的病人也大都康复。”

“好!”

朱瞻基龙颜大悦,“这些孩子,真有两下子!”

这件事在西域引起轰动。

“大明的医者真厉害!”

“是啊,要不是他们,这次就惨了……”

特别是当地人知道医疗队里还有他们自己的同胞时,更是感动不已。

“陛下圣明啊!”

当地官员感叹,“这样的政策才能真正让各族人民心向大明!”

朱瞻基听到这个反馈,笑得很开心。

“陛下,”

王守仁说,“看来书院的方向是对的。”

“对,但还不够。”

朱瞻基说,“这次的事情告诉我们,光有医术还不行,还要懂得如何处理突发事件。”

立即下令:在各地书院增设应急管理的课程。

同时,他还想到了另一件事。

“王卿家,”

他对王守仁说,“是不是该把这些成功的经验,都记录下来?”

“编一本书!”

朱瞻基说,“把各地书院的研究成果,处理各种事件的经验,都写进去。这样以后遇到类似的事,就知道该怎么办了。”

“好主意!”

王守仁眼睛一亮,“这确实是件大事!”

立即组织人手,开始编撰。

正当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时,突然又出现了一个新情况。

“陛下!”

有大臣报告,“外国商人想来大明做生意,还想学习我们的技术……”

朱瞻基眼睛一亮:“来得正好!”

“啊?”

大臣们都愣住了,“陛下这是……”

朱瞻基胸有成竹:“这正是扩大影响力的好机会!”

转头对王守仁说:“准备一下,要搞个大动作……”

这时,突然又有锦衣卫急报:

“陛下!发现倭国密探在四处打探我们的技术……”

朱瞻基却不慌不忙:“让他们看,但是……”

他眼中闪过一丝精光:“得让他们知道,想学可以,但要付出代价!”

“陛下打算如何应对这些外国商人和密探?”

王守仁问道。

“与其让他们偷偷摸摸地打探,不如光明正大地做个交易。”

“交易?”

“对!”

朱瞻基说,“他们想要我们的技术,那就拿他们的东西来换!”

立即下令:设立“互市司”,专门管理对外贸易和技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