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小结
本部分关于地下阅读运动、地下诗歌运动以及其后的文学如何重构主体性的讨论首先说明,1970年代开始的主体性重构表现为从集体的主体性转变为个人的主体性。其中,翻译和阅读西方现代派作品《在路上》、《麦田里的守望者》、《等待戈多》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次,这些讨论也说明,毛时代的社会主义实践具有现代性。如前所述封建时代的身份认同(identify)是注定的,是现代化的推进使得人的身份由“注定”变成了一项“任务”。因此,如果把毛时代的社会主义实践仍然视为一种前现代的理论和实际,那么很难解释为何地下阅读中的知识青年为何会对西方现代派作品中的现代性困境产生如此的共鸣,而更难解释前现代的社会为何可以为出身各自不同的青年作者提供书写同样现代性困境的材料。
最后,由地下阅读运动开始的主体性重构不仅仅存在于阅读和文学创作,也逐渐扩展到美术、文学理论、政治、哲学等领域。在美术领域,在地下诗歌运动进行得如火如荼的同时,星星画会、无名画会的画家也开始描绘非政治化的个人体验。在文学理论领域,刘再复呼吁在文学中,人应该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起主导作用。他提出人们应该发挥能动性,“去实现人的自由自觉的本质”。在政治领域,经历了1970年代的十年,这一代人不断进行着思考,因此这才有了西单民主墙运动,有了《四五论坛》、《北京之春》、《人权同盟》、《探索》、《今天》、《沃土》,青岛的《海浪花》、贵州的《启蒙》等。在哲学领域,经过1980年代李泽厚、刘再复的讨论,“主体性”在中国成为一个热点问题,并且被用来批评中国当代哲学、文学和社会思想潮流。21世纪伊始,“主体性”又引起了翻译学界的兴趣,随着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多元系统理论进入中国,译者的主体性和读者的主体性都成为翻译批评的范畴。
1970年代在阅读、文学中发生的主体性重构为中国的主体性的重建指出了方向。但是,另一个挑战则伴随着全球化经济对中国影响的深入渐渐浮现。从1970年代末的包产到户改变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结构,到1980年代的流通领域的市场化,到1990年代放弃或保留自己的工作去经营商业和创业的“下海”热潮,再到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开放市场,在这些看似与文学无关的经济大变革中,文学受到的影响却是深远的。后毛时代的中国文学虽然回归个人情感和表达,却日益受到市场化、全球化的印刷、出版和读者群体的影响。罗多弼提出:
世界文学已经成为一股文学潮流。但是,如果引领全球化过程的仅仅是对文化视而不见的经济实力,那么,它将导致世界上弱小民族的文化的枯竭,甚至消亡。假如引导得当,全球化过程也可能极大地丰富并激活人类文化的蓄水池。关键在于人的努力。
李欧梵基于同样的考虑,不无疑虑地提出“如今,中国的知识分子在经历了后极权主义下的‘自我反思’之后,尚迷惑于自我的历史角色,此时的他们,要如何在现代性任务还没完成的事实前,进入杂乱的西方后现代主义中去?”我认为,当把注目的焦点放在主体性上的时候,中国的知识分子的境遇或许并没有那么糟。正如李欧梵所说,“东西方在现代性问题上最关键的差异,是中国作家在追寻现代意识模式和现代文学形式时,并没有把(他们也觉得没有必要)历史的现代性和美学的现代性区分开来。”这种模糊的眼光反而让中国的知识分子快速地进入到现代性、乃至全球化的情境中,不论是历史的,还是美学的。
中文文献:
陈思和:《黑色的颓废——读王朔小说的札记》,载《当代作家评论》,1989年第5期,页33-40。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陈晋: 《毛泽东与文化的社会主义转变》,载《中共党史研究》,2002年第2期,页32-37。
方长安:《新中国17年欧美文学翻译、解读论》,载《长江学术》,2006年第3期,页1-7。
葛红兵、朱立冬编:《王朔研究资料》,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谷海慧:《中国式荒诞剧的精神指向分析》,载《江汉论坛》,2008年第2期,页133-138。
黄腾:《论Z. Bauman个人化社会及其对课程改革之启发》,载《国立台北教育大学学报》,第19卷第2期,页27-54。
李欧梵:《李欧梵论中国现代文学》,三联书店2009年版。
李杨:《抗争宿命之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1942-1976)研究》,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李泽厚: 《批判哲学的批评:康德述评》,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梁丽芳:《从红卫兵到作家:觉醒一代的声音》,万象图书公司1993年版。
林莽、刘福春编:《诗探索金库·食指卷》,作家出版社1998年版。
林曼叔编:《解读高行健》,明报出版社2000年版。
刘禾主编:《持灯的使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刘小萌:《中国知青口述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刘仰东:《北京孩子:六七十年代的集体自传》,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年版。
刘再复:《论文学的主体性》,载《文
学评论》,1985年第6期,页11-26。
刘再复:《论文学的主体性(续)》,载《文学评论》,1986年第1期,页3-20。
宁殿弼:《论荒诞型探索戏剧》,载《东方论坛》,2003年第5期,页27-35。
丘慧芬:《没有生机的出路—论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载《季风书讯》,2010年6月,第191期,页23-30。
尚琳萌:《李泽厚与刘再复主体性思想之讨论》,载《文学界》,2012年第6期,页265-266。
史卫民主编:《知青书信选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宋永毅:《文革中的黄皮书和灰皮书》,载《二十一世纪》,1997年8月,总第42期,页59-64。
唐小兵编:《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汪晖:《韦伯与中国的现代性问题》,载《汪晖自选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页1-35。
汪晖:《去政治化的政治:短20世纪的终结与90年代》,三联书店2008年版。
吴亮:《马原的敘述圈套》,载《当代作家评论》,1987年第3期,页45-51、61。
谢冕,张颐武:《大转型——后新时期文化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姚新勇:《主体的塑造与变迁:中国知青文学新论,1977-1995年》,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杨子:《食指:将痛苦变成诗篇》,载《南方周末》,2001年5月24日。
[美]唐小兵:〈抒情时代及其焦虑:试论《年青的一代》所展现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张清芳译,载《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页1-14。
赵毅衡:《建立一种现代禅剧——高行健与中国实验戏剧》,尔雅出版社1999年版。
朱伟:《有关品质》,作家出版社2005年版。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中国版本图书馆编:《1949-1979翻译出版外国文学著作目录和提要》,江苏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爱尔兰]谢默斯·希尼、[中]贝岭:〈面对面的注视-与谢默斯·希尼对话〉,黄灿然译,载《读书》,2001年第4期,页87-95。
[英]阿拉斯代尔·麦金太尔:《马尔库塞》,邵一诞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外文文献:
Anderson, Terry H., The Movement and the Sixtie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Bauman, Zygmunt, “From Pilgrim to Tourist - or a Short History of Identity”, in S. Hall and P. du Gay (eds.), Questions of Cultural Identity, London: Sage, 1996, pp.18-19.
Bernstein, Thomas P., Up to the Mountains and down to the Villages: The Transfer of Youth from Urban to Rural China,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77.
Bauman, Zygmunt, In Search of Politics, Cambridge U.K.: Polity Press; Oxford: Blackwell, 1999.
Bauman, Zygmunt, The Individualized Society, Cambridge: Polity Press, 2001.
Bauman, Zygmunt & Tester, Keith, Conversations with Zygmunt Bauman, Cambridge: Polity Press, 2001.
Collier, Peter & Horowitz, David, Destructive Generation:Second Thoughts about the Sixties,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1996.
Frosh, Stephen, Identity Crisis: Modernity, Psychoanalysis and the Self, Basingstoke: Macmillan, 1991.
Geertz, Clifford, Local Knowledge: Further Essays in Interpretive Anthropology, New York: Basic Books, c1983.
Giddens, Anthony, Mode
rnity and self-Identity: Self and Society in Late Modern Age, Lawrence, We Gotta Get Out of This Place: Popular Conservatism and Postmodern Culture (New York: Routledge, 1992.
Ginsberg, Allen, “Howl”, in Howl and Other Poems, San Francisco, Calif.: City Lights Books, 1996, pp.9-26.
Hall, Stuart & Bram, Gieben (eds.), Formations of modernity,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2.
Hebdige, Dick, Subculture: The Meaning of Style, New York: Routledge, 1979.
Hodkinson, Paul & Deicke, Wolfgang, Youth Cultures: Scenes, Subcultures and Tribes, New York: Routledge, 2007.
Jiang, Yarong, & Ashley, Davis (eds.), Mao's Children in the New China: Voices from the Red Guard Generation,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2000.
Kasulis, Thomas P., Aimes, Roger T. & Dissanayake, Wlmal (eds.), Self as Body in Asian Theory and Practice, Albany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1993.
Lifton, Robert Jay, Thought Reform and the Psychology of Totalism, A Study of “Brainwashing” in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North California Press, 1961.
Leung, Leafing, Morning Sun: Interviews with Chinese Writers of the Lost Generation, Armonk, New York: M. E. Sharpe, 1994.
Maclntyre, Alasdair, Herbert Marcuse: An Exposition and a Critique, New York: The Viking Press, 1970.
Roszak, Theodore, The Making of a Counter Culture: Reflections on the Technocratic Society and Its Youthful Opposition, London: Faber, 1971.
Rosen, Stanley, The Role of Sent-down Youth in the Chinese Cultural Revolution: The Case of Guangzhou, Berkeley: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1981.
Schwartz, Benjamin, Communism and China: Ideology and Flux,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8.
Tang, Xiaobing, “The Lyrical Age and Its Discontents: On the Staging of Socialist New China in the Young Generation”, in Chinese Modern: The Heroic and the Quotidian, Durham, NC: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0, pp.163-195.
Wang, Hui, The End of the Revolution: China and the Limits of Modernity, London: Verso, 2009.
Wang, Ban, History and Memory in the Shadows of Globaliza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2004.
(本章完)